圖:中英街街口。
最早踏上香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沙頭角的中英街。那時,內地居民訪港的大門還未洞開,來深圳的遊客除了參觀「三天一層樓」建設速度的國貿大廈,內地首個微縮景區錦綉中華等,少不了去中英街觀光購物。要想成行,得辦理特別通行證,由於僧多粥少,我所在企業集團每月的指標,往往不足半月即用完,不得已,本地員工得謙讓,先就着內地客人去。
我和同事終於走進了中英街,迎面看見顯赫立在街頭的界碑和古井,碑上字跡已經斑斑駁駁,沐風櫛風百餘年,透着一股屈辱的蒼涼感。再往裏瞧,界碑沿街一溜排開,碑這邊屬深圳,碑那邊屬香港。說實在的,這條狹窄的街面,超出了我的想像。它偏於青山田原一角,很有些置身鄉下的感覺。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港店多售賣首飾、藥品、手錶、時裝、日用百貨等免稅商品,種類和價格都很有吸引力,但遊客是不能越界的,有的港店在門口掛張布簾,店員在門口招徠生意,有人趁管理人員不備,快步越界購物,布簾一遮,啥也看不見,錢貨兩訖後,再由店員左右張望,告知遊客離店,這種「捉迷藏」屢見不鮮。遊客逛了買了,拎着大包小包心滿意足而歸。
轉眼到了一九九八年,證券行業組織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秘書赴港參觀,這才正兒八經去了趟港九的繁華街市,到中英街暫告一段落。初來乍到,新鮮感十足,在水深浪湧的維多利亞港岸上,兩個年輕人在垂釣,一條條泥蜢魚上鈎,我驚訝在這船舶穿梭,高樓列岸的水域,竟有這麼多的魚,讚嘆釣者身手不凡。正值周末,尖沙咀的鐘樓廣場,休假的傭工數不清,老鄉會老鄉,她們三五一堆,或竊竊私語,或開懷大笑,構成香港獨到的一道風景。從天星碼頭乘渡輪到對岸,在宏偉壯觀的香港會展中心,仰視飄揚了一年餘的五星紅旗和紫荊花旗,繼而坐有軌纜車上太平山,沿陡峭驚險的山體到達頂峰,在艷陽下俯視眺望,湛藍的海水襯着淺白的樓海,那種美感,無以言表……
二○○二年,深圳放開辦理居民出國護照,我拿到燙金國徽的紅本本,出國旅遊了,好幾次是往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乘國際航班飛往目的地的。記得首次跟團出國,領隊是一位年輕女孩,一過羅湖關,她操粵語講了有關事項,末了強調勿脫團不歸。其實,隨着國家的富強,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這種現象屬鳳毛麟角。
航班從國外返港,按規定持護照乘客可在港逗留七天,遂小住兩日。在開往荃灣的地鐵上,我身邊一位大男孩翻看着一沓飛機照片,與之搭訕,得知他是技術職校生,閒時愛到機場看飛機起降,興致來時隨手拍下。他說,他最青睞大飛機,最喜歡中國國航的「鳳凰」司徽,希望國家也能造出大飛機,將來乘飛機到嚮往的首都機場三號樓降落。我相信他的願望一定可以實現。在荃灣,路遇一家區辦公共圖書館,館不大,裏面座無虛席,一個個讀者專心閱讀。我還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參觀了「香港故事」的展覽,這個展從「史前時期的香港」到「現代都市及香港回歸」,分八個專題,內容涉及香港的方方面面,觀後大有裨益。
話說回頭,前些年我重遊中英街,辦證只需將二代身份證,分別在兩台自助終端機上各感應一次,一張卡片式通行證隨即從機內吐出,方便快捷。街還是這條街,變化得漂亮了。如今越界到港店購物,儘管大大方方過去,只要不擅自進入對面的村巷就無人干預。中英街還設了歷史博物館、浮雕牆和警示鐘等,撫今憶昔,史實生動,不僅內地的居民遊客觀賞,香港居民也看,商業氛圍中增添了文化氣息。
從中英街這個「小世界」作起點,一步步深入港九腹地,邁向亞非歐美「大世界」,圓了我一個從小不敢做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