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两岸三地 台軍欲效仿美“濱海作戰團”,重建“陸戰77旅”
公益广告

台軍欲效仿美“濱海作戰團”,重建“陸戰77旅”

據台媒近日報道稱,有消息指出台軍方將模仿美“濱海作戰團”,在其“海軍陸戰隊”旗下恢覆其“陸戰77旅”的編制。歷史上同番號的台軍部隊則是在2013年的“精粹案”中裁撤改編。

根據台灣TVBS新聞網17日報道,台“海軍陸戰隊”近期專注於“改變角色定位”和“任務轉型”,此前剛傳出“陸戰66旅”縮減裁撤坦克、炮兵等單位,而最近又傳出消息稱,在參考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濱海作戰團”概念後,台軍方可能將目前的“陸戰防空警衛群”重新擴編,並恢覆歷史上“陸戰77旅”的番號。

(資料圖)台“海軍陸戰66旅”曾多次在演習中佩戴“小紅帽”扮演假想敵 台媒

目前,台“海軍陸戰隊”旗下擁有“陸戰66旅”和“陸戰99旅”兩個旅、四支直屬大隊以及一個“防空警備群”。其中“防空警備群”正是在12年前“精粹案”中由原“陸戰77旅”裁撤改編而來,該部最早可追溯至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海軍於1949年4月在上海吳淞組建的陸戰第二師第四團,隨後依次撤退至廣州黃埔、海南榆林等地,並於1949年冬逃往台灣。該部在逃台後重新整編並長期作為國民黨海軍陸戰隊“警衛總隊”存在,在1999年“精實案”中與“陸戰66師”等改旅縮編後脫離的單位合並,改稱“基地警衛旅”,並在2005年的“精進案”中更改番號為“陸戰77旅”,直至2013年底依“精粹案”裁撤改編為“防空警衛群”。

發射架式“毒刺”防空導彈是“防空警衛群”的主要裝備之一

報道提到,台軍“總參謀長”梅家樹去年下令台“陸戰隊”和“陸軍特戰”不再於演習中扮演“小紅帽”(即模擬解放軍的“紅軍”),以作為台軍本輪轉型的標志。而當年台“海軍陸戰隊”在其成立77周年的官方慶祝logo中也重點繪制了無人機、岸艦導彈等元素。報道引用退役台海軍上校江炘杓的分析稱,除目前“陸戰66旅”、“陸戰99旅”兩個旅之外,有望重新編成的“陸戰77旅”可能將改編為一支類似美海軍陸戰隊“濱海作戰團”來組建,因此需要為其配備一些諸如“海馬斯”火箭炮、“魚叉”/“雄風”岸艦導彈等類似裝備來實現其“濱海作戰”能力。而曾經有東沙等外島部署經驗的“防空警衛旅”就從負責“外島守衛”、“軍事設施防衛”等原有職能,改為模仿美軍“以陸制海”的快速反應部隊。

台“海軍陸戰隊”去年舉行“77周年慶”時官方logo的局部圖案,繪制了多種“新潮武器” 社交媒體

此外,據稱轉型後的“陸戰66旅”將與台軍“憲兵”一同負責“大台北地區防御”,旗下坦克、炮兵部隊則將裁撤,改為操作無人機等新概念武器,其指揮權也將由現有的台“第三作戰區”轉交至台軍“參謀本部”。島內因此有專家擔憂稱,原本負責台島北部的“第三作戰區”因此就要考慮由這一變化帶來的任務調整問題,而還有聲音表示,盡管“陸戰66旅”與“憲兵”看似都是承擔“大台北防御”,但與內圈的“憲兵”進行市區防御不同,外圈“陸戰66旅”仍有龜山、林口一帶的野戰環境防區,取消坦克、炮兵等重火器之後,面對大規模進攻或者反攻桃園機場、台北港等重要設施時難免陷入“機動足夠、火力不足”的困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