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未分类 家庭新成员?人形机器人普及倒计时
公益广告

家庭新成员?人形机器人普及倒计时

不论是做饭、洗碗、扫地、洗衣,或是在你情绪低落时化身为专业心理咨询师,即时提供关怀与安慰,这一切在不久的未来,或都可交由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s)一手包办。

就在各领域还忙着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AI)对产业带来的冲击时,科技企业已争相迈向下一个前沿——人形机器人。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公司蚂蚁集团和脸书母公司Meta近日陆续确认要注资研发人形机器人, 苹果公司据传也有此想法。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Tesla)执行长马斯克上个月更扬言,公司研发的将于2026年开始发售。

据马斯克介绍,Optimus身高约173公分,体重约57公斤,不仅能调鸡尾酒,还会帮忙照顾孩子、遛狗、修车和采买日用品等。实现量产后,目标售价为2万至3万美元(约2万6000至4万新元)。

虽然分析师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现阶段只能送入工厂帮忙做工,识别和动作精确度还达不到安全走入家庭的水平,但这一可能已经让许多民众雀跃万分。既能让人摆脱琐碎的日常家务,比起长期雇帮佣也来得更便宜,谁会不向往。

高盛研究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约508亿新元);花旗银行则估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6亿4800台人形机器人。显然,能够熟练使用人类工具并适应日常环境的人形机器人蕴含着巨大市场潜力。

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其实已持续超过半个世纪,从最初只能模仿人类外形和基本动作,到如今能展示出接近人类某些感知和决策能力的高智能体,整个发展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研究侧重于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双足步行功能。作为先锋的日本早稻田大学,当时研发出一系列原型。虽然这些早期的人形机器人步态像初学步的孩童,但为运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本世纪初,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研究人员成功将原本分散的感知、控制和执行模块整合为一体,使机器人能进行简单的动作调整和预判,更平稳地动起来。日本本田(Honda)的ASIMO是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它能通过预测未来动作,主动调整重心,实现灵活转弯并持续行走。索尼(Sony)于2003年推介的QRIO则是首个能奔跑的人形机器人;法国的BIP2000、韩国的HUBO等则分别掌握了站立、爬楼梯、做体操等高难度动作。

随着技术持续进步,人形机器人过去十多年再取得突破,具备更强的认知能力,能自主、稳定地完成复杂任务。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和特斯拉在实现高度动态运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以波士顿动力的ATLAS为例,它具备感知、判断和决策能力,能在复杂环境中走动时,保持平衡并避开障碍物。波士顿动力的Petman机器人则可调节体温和出汗,模拟人类的生理特性。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ChatGPT和图像生成模型Stable Diffusion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2022年横空出世后,则让人形机器人得以实现更高的感知精度和互动能力,提升人形机器人实际应用的市场价值和潜力。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如今越来越广泛。美国科技企业Agility Robotics开发的双足机器人Digit已在亚马逊仓库中投入使用,搬运货物。挪威企业1X Robotics推出的EVE则能在零售店协助结账、在医院帮忙搬运病人等,展示人形机器人在服务领域的应用潜能。

不过,要让人形机器人普及化,还须克服多重挑战。其中,成本问题尤为突出。现阶段,先进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高昂,中小企业难以负担。

本田于2001年起推出ASIMO租赁服务,租金每日要约200万日元(约1万7600新元),租用一年则要价2000万日元。高昂的费用令ASIMO难以打开市场,本田因此于2018年停止开发。至于亚马逊仓库使用的Digit机器人,运营成本据说每小时就要10至12美元,不见得比人工便宜太多。

虽然扩大生产规模能降低成本,但要实现量产却不易。特斯拉计划在今年生产数千台Optimus,并期望未来实现倍数增长,使生产成本最终“低于普通汽车的一半”。但马斯克在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直言,开发Optimus原型并不困难,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量产。

马斯克说:“有些从未涉足生产或制造的人会以为,只要有了一个灵感设计,就能神奇地每年生产出100万台——这种想法完全是错的。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最初的原型具可制造性,并在大规模生产中做到产品可靠、成本低廉、一致性高,且不易故障。做到这些比开发原型难100倍。”

机器人的高智能和自主性也令人不禁担心它能否遵守人类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则。为此,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机器人专家阿尔金教授(Ronald Arkin)就提出“嵌入式伦理”(embedded ethics)的概念,主张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嵌入伦理模块,使其能够在执行重要任务,如军事行动时,考虑道德因素,确保决策符合人道和战争法。

除了道德,人们最为担忧的无疑是机器人会抢了人类的饭碗。不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讲席教授奥托(David Autor)在2022年发表的学术文章指出,技术变革不仅会淘汰旧有职业,同时也会催生新型岗位。据他统计,2018年的美国工作岗位中,大约60%在1940年并不存在。

但奥托也提醒,这类变革通常更利于拥有较高技能的劳动力,让那些能够在复杂、信息丰富的环境中展示判断力、灵活性和专业知识的人获益。

距离每家每户一个人形机器管家的生活或许还有段距离,但重复性高的日常任务逐步被机器替代,已是无法逆转的趋势。与其指望着这一天迟些到来,人类还不如更积极地探讨如何与之共处,完善机制管束机器人的同时,也重新定位人类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价值和角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