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有關提高農民養老金的呼聲再次響起。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亦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專家認為,養老金漸進調整機制,需與更深層的制度改革相配合。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近日分享了一組有關中國養老體系內部巨大差距的數字,約7%的群體月均養老金6000多元人民幣,約38%的群體(企業退休職工)月均養老金大概2000元,而55%左右的城鄉居民(主要是1.71億農村老人)月均養老金僅僅223元。
這一組數字不僅折射出社會保障體系的深層裂痕,在陸挺看來,它更暴露了我國消費驅動轉型的瓶頸所在。每月223元的保障水平,迫使農村老人不得不依賴子女贍養,這直接加重了3億農民工的負擔。更為嚴峻的是,這種現狀正在塑造農民工群體的未來預期——當進城務工者意識到自己退休後可能僅能領取微薄養老金時,必然選擇壓縮當期消費、提高儲蓄率。這種集體焦慮的經濟代價是抑制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社保制度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巨大差距,亦加劇固化了階層利益甚至擴大了差距,成為制約社會公平的關鍵問題。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近日強調,社會保障是天然具備促進、維護公平正義功能的制度安排,不能促進社會公平與社會平等的社保不是好社保。進一步全面深化社會保障改革必須要用公平的標尺來檢驗。
鄭功成認為,應通過全面優化現行制度安排,讓人民群眾對社會保障制度有足夠的信心、穩定的預期和公平正義的體驗,讓社會保障真正擔負起建構公正社會、促進社會平等作用。他建議將社保明確為國家公共品而非地方責任,通過立法確保制度剛性。特別是在醫保領域建立中央調劑金、養老保險實行全國統籌等舉措。
當前正值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關鍵窗口期。業內人士認為,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已刻不容緩。3月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應將農民養老金調整方案納入財政預算優先序列。當1.7億農村老人能夠體面養老,3億農民工敢於放心消費時,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才能真正實現從投資驅動向消費引領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