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賴清德最近就兩岸議題發表強硬講話,叫囂中國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還炮製所謂“17項策略”嚴格規管兩岸交流,並選擇在大陸方面舉行《反分裂國家法》實施20周年前夕宣布,無非是要放大其挑釁效應。賴清德聲稱,大陸搞“滲透”、“統戰”,使不少台灣民眾受到“影響”、“混淆國家認同”,所以要規限兩岸交流。但不久前賴當局陸委會的民調宣稱“島內近9成人贊成兩岸‘互不隸屬’”,既然台灣多數民眾的心志如此“堅定”,又何必大費周章地制訂什麼“17項策略”?莫非陸委會的民調是假的?
賴清德的“台獨”言行給兩岸關係和台灣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連日來引發排山倒海般的批評聲浪。民進黨“逢中必反”,無論是在野還是執政,都不樂見兩岸交流密切、不樂見兩岸民眾走親走近,而最近這“17項策略”是民進黨首次以“白紙黑字”的形式全面規限兩岸交流,涵蓋範圍包羅萬象,包括軍事、經貿、“外交”、文化、宗教、娛樂、青年交流、人員往來、申領大陸證件等,當中的內容多達二千多字,詳細列出對兩岸各領域交流的限制措施,顯然是要營造一種恐怖氛圍,即凡是與大陸沾邊的都是“危險”的、要被調查或受處罰的,以此恐嚇台灣民眾不要去大陸求學和工作、不要參與兩岸交流、不要申請大陸證件、不要與大陸民眾往來。這不僅是要阻撓兩岸交流,其最終目的是要切斷兩岸交流,正如島內媒體說“賴當局要把‘兩岸關係’變成‘沒有關係’”,企圖令兩岸關係倒退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種“老死不相往來的”的“敵對狀態”。這恐怕會令台海局勢升高。因為兩岸如果缺乏交流和往來,缺乏對話和溝通,則容易產生誤解和誤判,從而將會爆發各種衝突。島內各界近日紛紛批評賴清德打壓兩岸交流,挑釁大陸,製造對立和矛盾,是要把台灣推向戰爭的邊緣。
“17項策略”對大陸充滿敵意,而且針對性相當強。這些年兩岸關係雖然因民進黨當局奉行“台獨”路線而跌入谷底,但大陸方面對為台胞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的善意和誠意始終不變,通過深化融合發展,進一步給予台企台胞同等待遇,增加了台企在大陸的商機,使台胞在大陸生活、工作更加便利。但民進黨當局竟視大陸的惠台利民措施為“眼中釘、肉中刺”,“17項策略”指出要對台灣民眾申請大陸身份證、居住證、定居證等事宜進行清查和管理,並“因應中國借融合發展吸引台商、台青之威脅”而強化管理兩岸經貿涉及的人流、物流、金流及技術往來,還要“教育”台灣青年學子不要被大陸融合發展“吸引”。然而,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台商投資大陸、台灣年輕人到大陸發展,是因為他們在大陸找到“用武之地”,在那裡過上更好的生活,賴當局竟然“阻人發達”,怎能不激起民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