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作者:李家欣
随着氣溫回暖,春意愈濃,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盡享春光。不少年輕人專門爲踏青賞花選購“新中式”服飾。在衆多的傳統元素中,頗契合春日氣質的宋錦外套成爲穿搭指南裏的熱門單品。
宋錦曆史悠久、風格古雅,素有“錦繡之冠”的美譽。在前不久的蛇年春晚上,主持人身着的幾件宋錦禮服就給不少觀衆留下深刻印象。暗金色的經典雲水紋飄逸靈動,幾筆線條流淌,便巧妙融合了絲綢之路與河流意象;層層疊疊的沙丘和山巒中穿插敦煌藻井紋樣,讓人仿佛重回駝鈴聲聲的敦煌大夢。融合了中式古典美和現代時尚性的精美設計,不僅展現了宋錦精湛的織造工藝,更彰顯了傳統織錦藝術跨越千年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以宋錦、馬面裙、香雲紗等爲代表的各類“新中式”服飾元素火爆“出圈”,在這場“中式美學”的革新浪潮中,非遺技藝完成了從博物館展品到日常着裝的轉身。打開社交媒體,有關宋錦的讨論比比皆是,從面料科普到衣物定制、日常穿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購買、穿着工藝考究的宋錦面料,傳統面料紋樣成爲可觸可感的時尚語言。
古老的宋錦何以受到大衆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談及喜歡的原因,不少人表示宋錦風格雅緻、紋樣秀美,兼具古典韻味和新潮感。在文化價值引領消費潮流的當下,新式的宋錦服飾,正契合了年輕人渴望通過消費彰顯個性品位、尋求文化與心理共鳴的需求。
宋錦的流行背後,其實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由于種種原因,近代以來宋錦一度沒落,制作技藝幾近失傳。20世紀90年代,絲綢專家對傳統蠶絲織染技藝和古代織錦開展了深入研究,對傳統宋錦進行了複原,傳統技藝有幸重見天日,而真正讓宋錦走出博物館、跨過産業化門檻的,是數控織造系統的誕生。其精準複刻傳統經緯密度,不僅大大提升了宋錦的生産效率,保留了宋錦“活色生香”的美學特質,更讓紋樣的定制化生産成爲可能。古藝重現,織機革新,傳統宋錦的傳承發展迎來了新紀元。
以市場爲導向擁抱創新,激活了宋錦新的生命力。重視市場需求,是宋錦在“新中式”浪潮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密碼”。不少宋錦面料企業和服裝設計師通過社交媒體與受衆進行直接溝通,依據消費者的反饋調整産品,不斷推出新的花紋和款式。這樣的運營方式,更有利于商家及時捕捉市場的審美偏好,黑金蝴蝶、牛首龍紋、五彩翟鳥、夔龍鳳紋等爆款花形都誕生于商家與市場的緊密互動中。貼近消費者心意的産品自然供不應求,在宋錦的故鄉蘇州,産業集聚帶正加快形成,一批注重原創競争力的頭部企業已打出品牌,實現銷售額的快速增長。
從南京雲錦高定秀場到山東曹縣馬面裙産業帶,從紮染工藝、盤扣元素融入街頭潮流,到苗繡、彜繡登上國際時裝周T台,傳統非遺技藝再度引領審美風尚,恰恰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的感召力,也是文化自信自強的生動注腳。宋錦重煥生機之路也讓我們看到,傳統非遺技藝的“活化”之道,正在于推陳出新、順勢而爲。不論是搭建非遺工作站強化保護傳承,還是以産業化帶動非遺技藝與時俱進,唯有找到傳統與現代的連接點,使非遺技藝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才能實現真正的活态傳承,助推“中式美學”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光明日報》(2025年03月25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