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兩岸三地 九位茅獎作家「消失」的書 一場被合同黑洞吞噬的文學遠征
公益廣告

九位茅獎作家「消失」的書 一場被合同黑洞吞噬的文學遠征

 2023年10月,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中國展區,一個標註「茅獎小書」的展台始終空置。展闆上,《主角》《你在高原》等英文封面蒙着薄灰,這些曾承載九位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出海夢的書籍,如今卻成了中國出版業「合同黑洞」的實體標本——它們記錄着從簽約到擱淺的973天,以及9篇未面世的專家書評和一群作家逐漸熄滅的期待。

 出版合同變成一紙空文

 2020年3月,當張煒、陳彥、徐貴祥、張平、李佩甫、周大新、王旭烽、柳建偉、徐則臣九位中國文壇上大名鼎鼎的作家,在中譯出版社發來的出版合同上籤下「全球多語種改編授權」時,這些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不會想到,自己鄭重其事與對方簽署的協議,最終成為兌現不了的一紙空文。

 事件還要追溯到中國林業生態作家協會主席、《人民文學》編審楊海蒂與中譯出版社簽訂《圖書出版合同》,約定由其策劃主編「茅獎小書(中英雙語版)」系列。然而,本來是出版社與作家們雙贏的合作,卻隨着出版社新領導的到任,成為一場無法實現的「文學遠征」。「合同是九位作家和他們(出版社)簽的,約定出書,但是新領導到任後,不知出於什麼原因,明確表示不再編譯,放棄出版。」楊海蒂向記者披露,中譯出版社新到任領導決定不履約出版這套書。

 2022年元月中旬,當楊海蒂向出版社責編詢問叢書進展情況時,對方告知「其他都好了,有的已經排版,就差2篇翻譯沒完成……」然而,當3月中旬楊海蒂再次詢問進度時,對接的責編卻「失聯」。後經中國作家協會權益保障辦公室專業人士與出版社交涉,出版社責編再次聯繫楊海蒂,讓她上出版社面談。出版社有關負責人明確告知楊海蒂,社裏已決定停止編譯和出版這套書。至此,白紙黑字簽下的出版合同,成為一紙空文。

 為何出版社明明簽了出版合同卻不履約出版?對此,記者近日電話採訪中譯出版社社長喬衛兵。喬衛兵告訴記者,他已於前不久離開中譯出版社,現在已經不再擔任社長一職,關於違約合同的事情是出版社現任領導的事情,與他無關。

 隨後,記者多次撥打中譯出版社現任社長劉永淳電話,試圖了解目前中譯出版社對於該合同糾紛的態度,但電話始終無人接聽,發送短信也未回復。

 判決下的「合法違約」

 基於雙方的分歧,該事件最終在2024年4月,由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進行判決。然而,一起看似毫無懸念的乙方(出版社)違約官司,判決結果卻出人意料。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的判決書指出,儘管中譯出版社構成違約,但因合同履行「具有人身依附性」,即「需依賴特定編輯團隊與策劃人的密切配合」,屬於「債務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情形,故駁回楊海蒂要求繼續履行合約的訴求。這一判決邏輯暴露出的現實是——出版社可借「團隊變動」規避義務,無疑承認了出版社的違約是「合法」的。

 2024年8月,楊海蒂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上訴,然而結果卻延續了一審法院的判決邏輯。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判決書顯示:「鑑於中譯出版社在涉案合同項下的出版義務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屬性,其明確表示不再履行該義務,屬於債務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的情形,因此,一審法院對楊海蒂要求中譯出版社繼續履行合同的訴求不予以支持並無不當。」

 「我和九位作者就是跟他們出版社負責人簽的合同,出版還是由出版社來負責,我不懂這其中為什麼會有『人身依附性』,難道簽合同的人不在位,合同就沒有法律效力了?那豈不是可以合法『耍賴』?」楊海蒂提出疑問。

 對此,記者採訪了北京高文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缽。張缽表示,由於自己是原告代理律師,不便就自己的看法接受採訪,但他從法律專業的角度提出了四點疑問:「文學作品出版有沒有人身依附性?」「如果有,文學作品出版的人身依附性是什麼?」「如果有,文學作品的出版可否強制執行?」「如果不能強制執行,(文學作品)出版的市場屬性如何保障?」

 出版社公信力何在

 根據楊海蒂提供的委託函及其他資料顯示,至2021年8月,楊海蒂已完成全部合同義務:協調九位作家簽署授權協議、完成作品精選(每部作品節選4-5萬字,翻譯1.5-2萬字)、邀請邱華棟等9位專家撰寫書評,並提交作者的漫畫頭像。

 然而,當楊海蒂完成合同義務,要求出版社按照約定的標準支付報酬時,出版社卻提出,按照合同約定「報酬與出版掛鈎」,因圖書還未面世,出版社拒絕支付。

 庭審中,出版社又抗辯稱九部茅盾文學獎作品已在其他出版社出版,需取得原社授權。楊海蒂稱,九位作者明確告知,他們與原出版社簽署的都非獨家授權合同,所以他們分別與中譯出版社簽署了出版合同,並且根據《著作權法》,節選權獨立於完整版權。事實上,九位作家的合同文本第三條也明確約定了「授權中譯社出版節選版,原出版社保留完整版權」。令人不解的是,法院最終仍然認定:「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原出版社對涉案作品享有排他性權利」,仍以「合同人身依附性」為由維持出版社免責。

 這場出版糾紛持續了三年,楊海蒂依然奔波在維權的路上。司法判決認定中譯出版社違約,卻以「人身依附性」豁免其履約責任——這種邏輯令人匪夷所思。當合同成為文學出海的暗礁,當「人身依附性」成為出版社違約的護身符,受損的不僅是九位茅獎作家和叢書主編的合法權益,恐怕更是中國文學國際傳播的公信力。她對記者如是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下一篇

已經沒有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