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完全低估了中國科技創新實力。”瑞士主流媒體《新蘇黎世報》在3月24日發表的評論文章中表示,近年來中西方的科技形勢發生了逆轉,從無人機到直播電商再到人工智能,中國在很多方面往往領先於西方,美國的限制措施未能遏制中國的發展勢頭,像字節跳動、大疆和比亞迪這樣的中國企業正在引領全球創新標準,中國已事實上成為了全球創新的領導者。文章認為,中國以市場驅動的大規模應用創新模式,結合國家優先政策,正快速成為技術領導者,而美國仍停留在傳統的理論創新路徑上,未能正視中國的崛起,可能失去技術主導地位。
文章作者馬克·格裏文(Mark Greeven)是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的管理創新學教授。他注意到,本月早些時候,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比亞迪承諾,將與競爭對手特斯拉攜手推動行業變革,取代燃油車。“我們的共同敵人(common enemy)是燃油車,我們需要攜手努力,讓行業發生改變。”她說,盡管中歐和中美貿易摩擦加劇,中國仍願意與外國企業分享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
“事實上,中國已成為全球創新領導者。”格裏文寫道,兩個月前,中國人工智能企業Deepseek推出的模型震驚世界。借助不那麽先進的芯片,Deepseek以遠低於美國Open AI的成本實現了同樣的效率,導緻美國芯片巨頭英偉達在股市蒸發了6000億美元的市值,這是美國歷史上單日最大的一次個股跌幅。

Deepseek-V3與多個國內外大模型的測試數據對比 “Deepseek”公眾號
Deepseek隻是中國一系列未被美國預見的突破中的最新一例。美國試圖通過限制先進芯片出口來遏制中國技術雄心的策略似乎無效。字節跳動、大疆和比亞迪等中國公司如今為全球創新設定了標準:
“字節跳動開發了TikTok,其AI驅動的內容推薦技術已超越Facebook和Google。該平台的算法非常先進,令美國競爭對手難以覆制其精準的個性化推薦能力。
大疆是全球領先的無人機制造商,控制著全球超過70%的市場份額,而美國至今仍未出現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大疆無人機不僅性能卓越,而且價格更實惠、技術更先進,遠超矽谷的任何產品。
比亞迪在電動汽車領域迅猛崛起,開始逐漸挑戰特斯拉的市場主導地位。 ”
格裏文認為,這種情況還將繼續。中國已將人工智能定為國家優先事項,加速了中國從傳統工業制造向尖端技術的轉型。
相較於中國,美國以及歐洲的創新模式依然沿用傳統路徑:依賴大學研究、專利體系和風險投資基金。而中國的模式則強調大規模的應用型、市場驅動型創新。中國不僅在AI研究論文的發表數量上領先全球,更重要的是,其真正的優勢在於將AI迅速應用到各個行業,如電子商務、金融、物流和制造業,以驚人的速度創造經濟價值。
美國初創公司往往需要數年時間來籌集資金和完善原型才能進入市場。美國創新模式注重理論突破,而中國模式則聚焦於商業化和大規模應用。
“在矽谷,初創公司誕生;在中國,全球巨頭崛起。”格裏文說,華盛頓本應承認中國進步的實質,即有意識地去掌握核心技術。恰恰相反的是,華盛頓仍將其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這種防禦性的立場隻能被動應對,而非戰略性規劃,美國因此正在錯失引領新時代科技發展的機會。

2025年3月20日,上海,宇樹科技G1機器人和Go2四足機器人一同為觀眾表演絕活,吸引了眾多關注。 視覺中國
“問題不在於中國是如何趕上的,而是為什麽美國沒有預見到這一切。”格裏文說,“如果美國無法找到答案,那麽未來科技趨勢的定義者將是中國,而美國屆時就隻有努力追趕的份兒了。”
“十年之後,當人們回首往事時就會意識到,美國政府如今試圖限制150個國家發展快速計算的能力,是有多麽異想天開。”近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給西方世界帶來的震蕩遠未了結,媒體乃至業界人士的反思潮仍在蔓延開來。
“在與中國的AI芯片貿易戰中,我們絕不能犯這樣一個大錯。”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2月11日以此為題發表文章稱,盡管美國政府近年來不斷收緊芯片出口管控,試圖以此遏制中國人工智能發展,但深度求索的成功卻表明,單純阻止競爭很難跟上創新的步伐。
有美國業內人士指出,美政府打造“中央計劃的全球計算經濟”的想法不僅異想天開,更可能適得其反,催生出排除美國的人工智能生態體系,限制措施並非贏得對華競爭的有效手段,美國應專注研發更出色的人工智能產品,而非把精力耗費在阻止對手的發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