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彭
近期,全球資金流向出現巨大變化:一方面,美股遭遇創紀錄減持;另一方面,歐洲和中國股市受到機構投資者的青睐。
數據顯示,3月機構投資者正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從美國股市撤資。與此同時,機構投資者對歐元區股票的配置比例達到3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根據美銀證券近日發布的亞洲基金經理調查報告,從資産配置偏好來看,中國市場躍升至亞洲第二,50%的機構投資者開始建倉中國資産。
機構的美股持倉從淨超配降至淨低配
多重因素擾動之下,近期美股劇烈波動。Choice數據顯示,截至3月22日,美股三大指數今年以來悉數下跌,其中納斯達克指數下跌7.9%,在全球重要市場指數中排名墊底。
機構投資者配置美股的倉位在3月發生有記錄以來最大規模降幅。美國銀行的調查顯示,3月7日至3月13日全球基金經理将美股持倉規模大減40個百分點,從2月的淨超配17%降至3月的淨低配23%,削減比例爲有史以來最高。該調查涵蓋了171名基金經理,他們共管理着4260億美元的資産。機構投資者對美國科技股的态度也有些悲觀,淨低配水平達到12%。
美國個人投資者協會的調查也顯示,對美國股市持樂觀态度的投資者比例降至2022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對此,鵬華基金國際業務部基金經理李悅分析,當前美股科技巨頭股價劇烈調整反映了市場對其高估值和盈利增長的擔憂。一方面,美國經濟數據邊際走弱,增加了市場對美國經濟增速下行的擔憂;另一方面,DeepSeek以及衆多高性價比模型的出現,使得算力優勢帶給美國科技股的整體溢價受到壓制,近期微軟削減數據中心也加劇了市場對美國AI資本開支持續性的擔憂,均給美股帶來了下行壓力。
中金公司也在研報中表示,DeepSeek沖擊了過去兩年美國的“AI叙事”,需要時間來消化之前美國AI科技公司過于樂觀的盈利預期。此外,自ChatGPT誕生以來,外資是美股淨買入的絕對主力,累計占比70.2%。這背後體現的是全球化時期外資對美元資産安全性和成長性的信任,而這一信任的基礎正随着美國的全球收縮戰略而出現裂痕,全球資金很可能将在美國和非美市場之間進行再平衡。
歐洲股市逆襲
此消彼長之下,歐洲股市成爲資金“出逃”美股的受益者之一。Choice數據顯示,截至3月22日,德國DAX和法國CAC40指數今年以來分别上漲14.98%、8.97%,在全球重要市場指數中排名居前。
美國銀行的這份調查報告顯示,機構投資者減持美股的同時,對歐元區股票的配置比例躍升27個百分點,達到2021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也是自1999年美國銀行開始記錄以來,資金從美國湧向歐洲的最急劇轉變。此外,道富的股票市場倉位數據顯示,目前投資者對歐洲銀行股的持股量高于對美國科技股的持股量。
安本首席經濟學家保羅・迪格爾(Paul Diggle)認爲,全球資金正在從美股向歐洲和中國股市轉移,這兩個市場此前不被看好,存在結構性增長逆風,但現在估值具有吸引力,且出現了積極的政策催化劑。
“歐洲股市存在機遇,特别是德國,正出現積極的财政政策催化劑――增加國防和基礎設施支出。此外,德國政府最近的憲法改革允許其擴大财政支出。預計這些變化都将對歐洲經濟産生積極影響,并提升歐洲股市的評級。”保羅・迪格爾稱。
談及近期歐洲股市走強的原因,景順首席全球市場策略師克裏斯蒂娜・霍珀(Kristina Hooper)認爲有四個關鍵的驅動因素:第一,歐元區未來的貨币政策将比美國的貨币政策更加寬松;第二,花旗經濟意外指數顯示歐元區爲正值,這意味着歐元區實際經濟情況好于普遍預期,而美國的經濟意外指數爲負值,表明其不及預期;第三,盡管歐元區盈利勢頭爲負,但盈利狀況在持續改善,而美國企業的盈利勢頭并未出現改善迹象;第四,歐元區的估值相對較低,而美國的估值非常高,基本上是完美定價或接近完美定價。
中金在研報中預計,過去長期流入美元資産的歐洲資金有望回流歐洲,這将對美歐資産産生深遠影響。
DeepSeek問世引資金追逐中國資産
美股遭遇大幅抛售之際,機構投資者對中國資産的興趣顯著提升。3月18日,美銀證券發布了一份面向亞洲基金經理的調查報告,共有205名、資産管理規模總計達4770億美元的成員參與了此次調查。
調查顯示,從資産配置偏好來看,中國市場一舉躍升至亞洲第二的位置。其中,AI、芯片和互聯網依然是亞洲機構投資者壓倒性看好的中國投資主題。在判斷經濟企穩和政策寬松的信号已經足夠明确的基礎上,50%的機構投資者已經開始建倉中國資産,較2月調查時的32%顯著躍升;另外還有19%的投資者正在等待更加清晰的經濟信号。
景順中國内地及香港地區首席投資總監馬磊認爲,随着中國聚焦于促進消費,人工智能及科技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對中國股票的重新評級可能會繼續,這可能爲投資者提供增加中國股票敞口的機會。
“海外資金在亞太市場的配置開始再平衡,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估值的修複。”摩根士丹利基金稱。
在摩根士丹利基金看來,市場風格會延續均衡基調,且有可能呈現快速輪動的格局,較難像2月那樣聚焦于科技成長股。因此,自下而上尋找優質個股是更好的策略。從行業角度來看,受益于國内消費刺激政策的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等,以及醫藥、新能源、有色、軍工等具備較高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