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科技 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開建
公益廣告

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開建

  科技日報廣州3月25日電 (記者葉青)古有扁鵲通過望聞問切診斷人體疾病,今可通過解碼細胞譜系預測疾病和篩藥驗藥。25日,國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以下簡稱“細胞譜系設施”)在廣州國際生物島正式啓動建設。

  該設施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健康院”)牽頭建設,将繪制人類生命中的細胞動态演化圖譜,打造數字細胞AI大模型,構建數字生理人,創新生物醫療檢測新範式,開辟生物醫藥研發新賽道,在試劑、儀器、軟件和數據等方面産出一批創新型科技成果和産品。

  人體約由40萬億細胞組成。細胞譜系是指細胞變化的軌迹,包括從受精卵開始所曆經的細胞增殖、分化、衰老全生命周期動态演化過程。打造細胞譜系設施,正是要通過解析細胞譜系,繪制人類譜系單細胞精度“航海圖”。

  細胞譜系設施規劃建設周期4.5年,總建築面積超5萬平方米。“該設施将以樣品保活存儲、空間多組學、先進成像等創新技術和裝置研發爲核心,集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創建出涵蓋發育、疾病、衰老三大維度的數字化細胞譜系。”廣州健康院副院長(主持工作)、細胞譜系設施總指揮孫飛表示。

  該設施将建設繪制細胞譜系的自動化工程産線,包含樣本預處理、樣品存儲、多尺度成像分析等工藝流程,标準化采集影像組、空間組、轉錄組等多種模态數據,建成數字孿生索引的細胞譜系資源庫。

  當前,全球創新藥研發平均耗時10年、耗資26億美元,但臨床成功率不足10%,其原因在于藥物研發過程在動物模型中進行,不能模拟人類生命系統反應。細胞譜系設施将構建高精度單細胞級别數字生理人大模型,通過回溯、模拟、預測疾病細胞譜系演化,不僅可以精準定位病變驅動關鍵靶點,還可以用數字人體測毒試藥,助力突破藥物研發瓶頸。

  “未來,設施有望用患者細胞信息打造一個‘數字患者’,預演不同治療手段在數字患者體内治療效果,實現治療手段的‘量體裁衣’。”廣州健康院研究員、細胞譜系設施副總指揮兼總工藝師陳捷凱介紹,該設施将強化AI與數據資源整合,打造創新模型,并與龍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向臨床應用轉化。

  據悉,該設施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生命科學領域國家級大科學裝置,已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科學中心建設體系,也是廣州市構建“2+2+N”科技創新平台體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設施建成後,将全方位支撐生命健康領域理論創新和産業發展,服務研究機構、高校、藥企和醫院,助力新型颠覆性醫療技術的誕生。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下一篇

已經沒有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