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科技 外國學者:人工智能将重塑全球教育圖景
公益廣告

外國學者:人工智能将重塑全球教育圖景

  從跨區域知識共享到個性化學習體驗,從教師角色轉型到智慧教育平台協同發展,人工智能(AI)正在重塑“教與學”的模式,同時也促使全球的教育格局更爲開放與智能。

  爲深入探讨這一全球趨勢,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專訪了多位來自海外大學的專家學者,從多個維度解讀AI對全球教育的影響。他們表示,AI将爲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有效推動全球共享教育資源。然而,人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人格培養仍然不可取代,由于硬件差異,一些偏遠地區仍存在因AI帶來教育差距的風險。

  AI助力教育:用技術補齊全球教育的短闆

  “AI技術正在爲教育資源的共享提供新的機會,尤其是在減少區域差異和促進教育普惠方面。”

  英國開放大學高級研究員、全球開放教育資源研究生網絡聯合主任羅布・法羅表示,以往傳統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而貧困地區的學生則面臨教育資源匮乏的問題。然而,随着AI和開放教育資源(OER)的興起,全球教育開始趨向無國界化。

  “例如,AI可通過翻譯非洲語言推動教育資源本土化。這一舉措不僅幫助縮小了非洲地區的語言鴻溝,也讓更多地區的學生能夠平等地接受教育。”法羅說。

  針對“AI助力教育”,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教授譚青認爲,教育不再僅僅依賴于傳統的課堂模式,而是通過數字化手段,使教育資源得以全球共享,同時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

  馬來西亞開放大學校長艾哈邁德・伊贊尼・阿旺同樣強調了“定制教育普惠”的重要性,尤其在東南亞地區。馬來西亞開放大學通過一系列創新策略彌合了數字鴻溝。爲了應對偏遠地區的網絡覆蓋不足問題,馬來西亞開放大學建立了多個區域學習中心,并對其技術架構進行了深度優化。例如,移動平台和虛拟課程可以解決偏遠地區學生無法參與同步虛拟課堂的問題,可離線學習資料使學生能夠随時随地學習。

  “爲進一步提高‘身臨其境’的學習效果,智能學習環境的技術架構已開始向更加融合虛拟與現實的方向發展。”法羅指出,虛拟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雖然在某些教育場景中顯示出了強大的潛力,但目前仍處于試驗階段。同時,法羅補充強調,VR和AR技術雖然可以提高“沉浸式觀感”,但學習的過程應當包含正常社交,“學習實踐的現實空間至關重要,面對面的互動與學術交流可以有效彌補技術對學生社交能力的潛在影響”。

  馬來西亞在将技術和數字素養融入教育系統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阿旺表示,馬來西亞通過《馬來西亞教育藍圖2013-2025》等,在中小學教育中引入了數字素養和計算思維,并在高等教育階段開設AI專業學位。“同時,政府與科技公司合作,爲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然而,阿旺也提醒,技術應用需防止“工具依賴”,課程設計應強調編程邏輯與倫理反思。

  阿旺同時指出,在東南亞地區,AI翻譯工具已成爲幫助非英語母語學生理解國際課程的重要手段。然而,機器翻譯的偏差可能導緻文化誤解,例如馬來語和英語之間的語義差異可能影響學生對課程内容的理解。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加重視本土化内容的開發,并根據當地文化背景進行相應調整。

  在全球教育實踐中,如何将教育技術與所在國家的文化背景進行适配成爲一個重要課題。

  法羅認爲,AI的本土化不僅僅是語言翻譯的問題,更是文化适配的挑戰。“AI文學分析工具可能忽視當地語言的叙事邏輯,這可能導緻本土知識邊緣化。”法羅指出,爲了應對這一問題,AI技術的開放性和透明度顯得尤爲重要,開放技術不僅能夠促進文化傳播,還能幫助這些地區開發更符合自身需求的AI模型。

  人機協作時代,“人類教學”依然不可替代

  “教師的角色正在悄悄發生轉變,從傳統的‘知識直接傳授者’轉變爲‘教學框架設計師’。”譚青表示,随着AI在教育中的應用,教師不僅需要在傳統教學中傳授知識,還要根據AI輔助工具的使用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法。

  譚青舉例說:“在傳統教育中,學生會面對壓力和失敗,這種壓力有助于他們成長。如果過度依賴AI工具進行個性化學習,學生可能會繞過這些必要的‘挫敗’。”因此,他提倡一種平衡的教育方式,讓AI作爲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同時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的問題。“學生不能缺乏直面難題的能力。”譚青說。

  “AI與傳統課堂協調進行”是譚青堅持的觀念。在3月初北京師範大學舉辦的“人工智能時代的開放大學――機遇與挑戰”國際對話論壇上,譚青指出,具體應用中,AI可通過自适應學習平台定制學習内容、提供全天候智能導師和聊天機器人支持,并通過預測性分析識别需要幹預的學生。此外,AI可提高課程開發和教學策略設計的效率,并在招生和學術支持等行政操作層面進行優化。

  譚青認爲,“人類教學”的核心,即師生的互動和人格魅力的傳遞,“仍然是無可替代的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

  與譚青的觀念相同,法羅認爲,AI技術的引入無法取代教師,但可以爲教師提供更多輔助工具,幫助他們設計更具深度的教學框架。“例如,利用AI推動的‘蘇格拉底式提問法’,教師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哲學性思考和批判性讨論。”

  然而,法羅也提醒,不應過度依賴AI工具,因爲它們缺乏主觀性和情感體驗。“在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中,AI可能會忽視多樣的觀點和立場,削弱教育的深度。”法羅說。

  “具有多樣性和批判性的觀念、立場是人類區别于AI的體現。”法羅認爲,随着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AI寫作工具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原創思維能力。對此,英國開放大學已開始探索“反AI剽竊”評估機制,同時制定“批判性AI素養框架”以應用于日常教學。這一框架不僅涵蓋AI的技術應用,還包括AI對社會的影響和倫理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學校希望能引導學生在使用AI的過程中保持批判性思維,而不僅僅是依賴機器生成内容。”法羅說。

  阿旺則将教師與AI技術的協作形容爲“雙螺旋”:“傳統教師将轉變爲個性化學習設計師;AI可将作業自動化批改、反饋并分發,再根據學生數據實現實時的适應性學習,雙方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阿旺表示,該方式不僅體現在學術上,還能體現人文關懷。“AI模型将提供關于學生表現的即時數據觀察,教師将解讀AI生成的觀察并提供人性化的關懷――包括情感支持、批判性思維讨論和倫理指導。”阿旺說。

  數字平台興起,如何确保教育公平和可持續仍是挑戰

  在全球教育網絡的建設過程中,協同機制的構建成爲一項核心任務。法羅指出,AI技術的全球化應用面臨諸多挑戰,其中之一是技術标準化和治理共識的缺乏。爲促進教育平台的協同發展,各國需在倫理、數據安全、隐私保護等方面達成共識。

  “在AI教育工具的市場中,許多大型科技公司占據主導地位,可能導緻技術壟斷。”法羅認爲,教育界應推動“去中心化教育網絡”,通過開源技術和合作開發的方式打破大型公司對教育技術的壟斷。英國開放大學支持開源算法庫的開發,有助于提高教育工具的透明度,并爲全球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技術選擇。2021年,歐盟出台的《人工智能法案》爲AI的透明性和開源生态提供了保障,爲全球教育平台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監管框架。

  數字教育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是阿旺關注的重點。盡管數字教育帶來許多便利,但如何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仍是挑戰。“馬來西亞計劃通過公私合作夥伴關系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資源共享,然而數字鴻溝仍然存在。”阿旺表示,尤其在貧困地區和農村,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分配依然亟待解決。

  針對“數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譚青提到“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關鍵詞。“如果我們談論AI在教育中的應用,就不能忽視基礎設施建設。大城市的大學有良好的網絡設施,但偏遠地區的網絡覆蓋仍然是大問題。”譚青表示,AI平台往往依賴穩定的網絡連接,這使得AI教育在互聯網基礎設施不完備的地區面臨實操困難。

  譚青強調,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全球數字教育平均水平的重要途徑。“否則,AI的普及可能會加劇知識和資源的差距。尤其在欠發達地區,AI的使用可能進一步拉大教育差距。”

  不僅學生會因硬件條件限制無法使用AI教育資源,教師也會面臨相應的困境。目前,相當一部分大齡教師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卻因不熟悉AI技術操作而被“落下”。爲解決這一問題,法羅建議,在未來的教育發展中必須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數字培訓,以幫助他們跨越“認知代際差距”,提升其在AI時代的适應能力。

  随着AI和數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全球教育體系将朝着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和跨文化适應的方向前進。正如譚青所言,教育與AI的結合不僅将改變教學方式,還将塑造未來社會中每一個學習者的成長路徑。未來的教育将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譚青對未來教育的發展充滿信心。他認爲,AI将爲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但這種變革需謹慎推進。“AI爲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我們不能忘記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能力。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個體成長的過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傅瑞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3月26日 04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下一篇

已經沒有了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514-3979969

郵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時間:周一至周五,10:00-16:00,節假日休息
關注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關注微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