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綠道騎行 頭盔被風筝線割出10厘米裂口
禁放規定爲何攔不住放飛的風筝?
23日,一市民在成都環城生态區青龍湖濕地公園路段騎行途中遭風筝線“割頭”,在其發布的事發視頻中,橫着的風筝線将其刮倒在地,并嵌進騎行頭盔,将頭盔割出近10厘米的裂口。
風筝線傷人事件近年來在國内多地時有發生,同樣在成都環城生态區,2023年也曾發生過類似傷人事件。
24日,記者在青龍湖濕地公園探訪時看到,現場确有不少市民在放風筝。 事實上,根據2024年3月印發的《成都市環城生态區綠道騎行管理辦法(暫行)》規定,不得在環城生态區綠道上擺攤設點、放風筝,影響綠道正常通行或危及其他遊客安全。
早有傷人案例,也有管理辦法,風筝線爲何仍會出現在綠道上?事發地公園管理方稱,對放風筝的市民會及時勸導,奈何人流量大,且無執法權,放風筝的情況便時有發生。
事發
男子綠道騎行 頭盔被風筝線割破10厘米
23日,網友“@放羊星河”在多個社交平台發布了一段視頻。畫面中,他騎着單車途經青龍湖公園附近的綠道時,眼前隐約出現了一根風筝線,他趕忙減速,并提醒對向駛來的其他騎行者注意安全。沒想到正在此時,他還是被這根線刮倒在地,風筝線不僅割破了他的頭盔,還深深嵌入其中,将頭盔割出近10厘米的裂口。不少網友感歎:“幸好戴了頭盔!”
這一經曆引發衆多網友讨論。有網友貼出孩子被風筝線割傷的圖片,印痕距離眼睛不到1厘米;有網友講述手上留下的5厘米疤痕;還有網友表示,他的汽車曾經被風筝線把後視鏡攔腰割斷。
面對衆多網友的關心,“@放羊星河”表示,發布視頻主要是爲了提醒大家要有安全意識,騎行要戴好頭盔,放風筝的人也應該有風險意識。目前他已經向警方報案。
探訪
不僅事發地 環城綠道途經多個公園均有人放風筝
近年來,風筝線傷人的事件在全國多地時有發生,俨然危害公共安全的“隐形殺手”。去年11月,在南京江北新區的一場鄉村自行車比賽上,就出現了騎手被風筝線割傷的事件,幸未造成生命危險。且據當時公布的消息,騎行賽道上并非隻出現了一根風筝線。
同在成都環城生态區,2023年也曾發生過類似傷人事件:一名騎行者在白家立交附近被風筝線割傷,手部被畫出一道口子。
24日,記者在青龍湖濕地公園探訪時看到,現場确有不少市民在放風筝,還有不少市民拿着風筝進入。社交平台上也有多人分享在附近放風筝的畫面,或相約前往該處放風筝。 據了解,全長100公裏的環城綠道穿過了桂溪生态公園、青龍湖公園、錦城湖、三聖鄉等121個生态公園。除青龍湖公園外,無論是在桂溪生态公園,還是在三聖鄉,均可看到有不少市民在放風筝。
記者還發現,盡管風筝的起飛地點并不在綠道上,但風筝升空後,常常會在高空跨越道路,一些風筝若斷線失控,風筝及風筝線難免會掉落在綠道上,甚至掉落在繞城高速上。探訪過程中,記者就發現一些風筝挂在樹梢上。
禁令
去年3月成都明文規定:不得在綠道上放風筝
實際上,2024年3月,成都就已印發《成都市環城生态區綠道騎行管理辦法(暫行)》,其中明确規定,在環城生态區綠道上不得擺攤設點、放風筝,影響綠道正常通行或危及其他遊客安全。
對此,據成都天府綠道管理方表示,在一些人員密集處、公園主要出入口均設置有禁放提醒牌。在青龍湖濕地公園靠近繞城高速一側,記者也在現場發現,有提示喇叭持續在喊話提醒:“因靠近繞城高速,且遊客衆多,爲避免發生安全事故,請不要在公園内放風筝。”
盡管如此,現場放風筝的人仍絡繹不絕。對此,青龍湖公園工作人員介紹,對于放風筝的市民,管理方發現了會及時勸導,但奈何沒有執法權,加上一到周末和節假日,逛公園的市民太多,顧此失彼下,很難照顧周全。
建議
明确合規放飛區試點無人機巡查與AI監控
針對越來越普遍的放風筝與騎行之間的矛盾,出事誰負責?如何同時滿足騎行與放風筝的需求?
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恒和信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大福認爲,當前綠道風筝線安全問題需多維度治理。在責任界定上,放風筝者承擔首要責任,違規緻傷需賠償;管理方則應強化動态監管(如無人機巡查),完善物理隔離設施(如綠道與公園交界處設隔離網),若未盡管理者義務應承擔補充責任;對于騎行者,騎行中應嚴格佩戴頭盔、控制車速,降低自身風險。
“治理上有難點,現行法規以勸阻爲主,行政處罰案例不足,需強化執法威懾。”李大福說,在硬件防控上,也可借鑒杭州、蘇州的經驗,推廣智能收線器、反光風筝線等技術。
泰和泰律師事務所律師劉瑞笛認爲,公園管理方應做好宣傳勸導以及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在園區顯著位置擺放警示牌、安排巡邏,對違規放風筝的行爲進行勸導等。放風筝的人應遵守相關規定,不能在禁止區域放風筝,若因違規放風筝造成他人受傷的,應承擔賠償責任。對于普通群衆,在經過有人放風筝的區域,應該謹慎觀察,以免遭受不必要的傷害。
李大福表示,從當前情況看,應明确合規放飛區域,通過宣傳引導市民主動回收風筝線。同時,可試點無人機巡查與AI監控,提升管理效率。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闫宇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