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地記者到綠黨領袖:
喬納森·佩德諾特(Jonathan Pedneault)的非凡人生

15歲那年,喬納森(又名JP)觀看了電影《盧旺達飯店》。深受震撼的他開始在魁北克校園内外奔走疾呼,敦促加拿大爲阻止侵犯人權方面付出更多行動。當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爆發種族清洗時,17歲的他毅然決定親赴險境。
夜間穿越乍得邊境潛入達爾富爾,JP與蘇丹反政府軍同行,聯合制作了加拿大廣播公司紀錄片,由此開啓沖突報道生涯。2010至2012年間他深入索馬裏、也門、埃塞俄比亞和以色列前線進行報道。
2011年報道開羅解放廣場起義時,他因負傷被捕遭埃及驅逐。數月後卻又重返利比亞革命前線。2015年加入國際特赦組織記錄中非共和國暴行。他曾在該國和南蘇丹花費兩年時間培訓本地記者,與叛軍談判,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城鎮建立廣播電台,并一路悼念失去的戰友。
在國際特赦組織工作一年後,JP加入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對非洲、拉丁美洲、中亞以及最近的烏克蘭境内的戰争罪和嚴重人權侵犯事件進行調查。
這位天生的冒險家攀登過高峰、橫渡過激流,卻也會渴望甯靜。結束中非兩年鏖戰後,他移居挪威北極圈内的斯瓦爾巴群島。
2014年成爲JP生命中的至暗時刻:法國女攝影師卡米耶·勒帕熱(Camille Lepage)在中非與他并肩工作時遇難,他護送其遺體回國;三個月後,曾共赴利比亞的戰友詹姆斯·福利(Jim Foley)被伊斯蘭國斬首。他将悲痛傾注于2017年出版的小說《你也是我的兒子》(Toi Aussi Mon Fils),講述戰地記者父子跨越時空的追尋。
2022年赴烏克蘭調查俄軍戰争罪行十日後,JP與伊麗莎白·梅(Elizabeth May)聯手競選綠黨聯合領袖。如今他正走遍加拿大傾聽民聲,與社區工作者、環保人士共建”以人爲本、地球優先”的政治運動。
從服務生到國會議員:
伊麗莎白·梅(Elizabeth May)的環保長征路

作爲單親媽媽,在布雷頓角(Cape Breton)家族餐廳端盤子維持生計時,這位環保活動家就展現出将弱勢群體聲音帶入權力中心的決心。她爲加拿大女性與活動家群體開辟了一條先驅之路。
她在1988年因環境部長違法而毅然辭職;參與促成拯救臭氧層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等政績,仍辭去高級政策顧問職務;2018年她成爲唯一在能源局反對輸油管道的國會議員,爲此面臨逮捕。
作爲加拿大首位揭露”環境種族主義”的環保主義者,她運用法律專長助力加拿大和全球原住民的抗争。2001年,她在國會山前絕食17天,抗議布雷頓角島悉尼焦油坑(Sydney Tar Ponds)對黑人社區的毒害,這直接推動個人提案C-226《環境種族主義防治法案》。
伊麗莎白·梅洞察氣候變暖導緻黑腿蜱栖息地擴張的危機,她聯合加拿大醫學會等機構推動C-442法案:建立跨部門協作框架,提升診療時效性,加強科研投入,該法案使加拿大成爲全球萊姆病防治标杆。
她發起加拿大綠黨的第二個立法成果:S-203《解放鲸豚法案》(又稱《威利法案》),集結20餘家海洋科研機構與動物保護組織,終結了鲸豚類圈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