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檔,中國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一改1979年版《哪吒鬧海》中哪吒“劍眉星目”少年英雄的完美形象,以“黑眼圈”“鯊魚齒”“乖張難訓”等朋克風格在與闡教無量仙翁偽善的抗爭中重塑自我的命運,重塑了一個秉性迥異的“魔丸”形象。影片一經上映便一路飄紅,許多人反復觀看,有甚者6刷後仍意猶未盡。截至2025年3月23日,票房破153億人民幣,位居全球影史票房第五,榮登全球動畫電影榜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哪吒”,每個時代都有獨刻時代印記的“哪吒鬧海”。從宗教神話到神魔小說再到銀幕影視,在於它的不斷重生與中國人因應不同時代要求的想象同構,從“進口神”嬗變為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
從“降魔夜叉太子”到中國古“帥哥”。哪吒原型為古印度恒河平原守護森林、吞噬屍骨,有雙面神格的夜叉族,印度教和婆羅門教財神俱毗羅之子。古印度佛教經典《佛所行讚》首次記載哪吒身世,哪吒全名“哪吒俱伐羅”,毗沙門天王之子,為佛法守護神。佛教東傳,毗沙門天王信仰盛行於唐代。“哪吒”作為印度佛經中充滿暴力色彩的降魔夜叉太子,在西北戰事中被賦予了戰神色彩,在唐安史之亂中成為戰旗上持槍踏輪的少年武將。李靖作為唐時才能卓越的軍事將領與毗沙門天王形象融合,演化為“托塔李天王”。哪吒與李靖父子身份的嫁接,隱喻了“君權天授”,賦予哪吒以中國血統,增添了儒家倫理的元素。
1986年北京出土遼代佛教藝術品“石函”,四周刻有哪吒追殺修吉龍王的圖樣。宋代禪宗典籍《五燈會元》首次提及哪吒“析骨還父,析肉還母”,旨在調和佛教思想和儒家倫理,埋下了哪吒對肉身執念的超越和反抗父權桎梏的敘事伏筆。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將哪吒形象道教化,哪吒成了玉皇駕下的“大羅仙”,玉帝命其降凡,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哪吒”故事日益豐富,“鬧海”情節出現。哪吒在東海沐浴不慎攪亂水晶宮,龍王震怒討伐。李靖為免禍患處死哪吒。哪吒被如來用蓮花復活,從猙獰夜叉變為俊美童子,因掃蕩群魔封“三壇海會大神”。至此,哪吒在中國完成了身份和形象的蛻變。
從舶來的“進口神”到中國神話人物。明代《封神演義》《西遊記》等神話小說使哪吒故事基本定型,蓮花化身、哪吒鬧海、助周伐紂等。殷商時期,陳塘關總兵李靖的第三子哪吒是靈珠轉世,母親殷夫人懷胎3年6個月才生下了他。太乙真人收其為徒,賜以乾坤圈、混天綾等法寶。七歲時哪吒海邊戲水,用混天綾攪動河水,引發龍宮震蕩。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前來問罪。哪吒毫不畏懼,激戰中打死敖丙,抽了龍筋。龍王憤怒之下前來陳塘關找李靖理論,揚言要水淹陳塘關。為不連累父母百姓,哪吒選擇自殺。太乙真人用蓮花,讓哪吒復活。此時,“哪吒”集合了火尖槍、風火輪、乾坤圈、混天綾等道教元素和蓮花化身、三頭六臂等佛教元素為一身,成了佛、道力量在天庭博弈的具象化符號,映射了明代多元宗教共生的現實。
從過往神話人物到現時代精神符號。1961年《大鬧天宮》上演,“哪吒”在中國動畫中首次亮相,以“天庭惡少”的白臉醜角形象登場。1979年《哪吒鬧海》中,白臉惡少搖身變為少年英雄,矛頭轉向四海龍王,傳統神話中原本屬於神明的龍王變成了吃人的惡魔。哪吒七歲,天旱地裂,龍王滴水不降,還命夜叉去海邊強搶童男童女。哪吒見義勇為,用乾坤圈打死夜叉,殺了前來增援的敖丙。龍王去天宮告狀,途中被哪吒打敗後,約來自己的三兄弟準備水淹陳塘關。哪吒為救父母百姓自刎,復活後大鬧龍宮,戰敗龍王。這反映了反壓迫、反強權的精神主題,代表著新興力量對舊體制的挑戰。2003年的《哪吒傳奇》以武王伐紂為主線,貫穿哪吒鬧海、勇鬥石磯等情節,削弱哪吒叛逆個性,凸顯團結情誼和家國大義的時代旋律。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和2025年《哪吒之魔童鬧海》,顛覆了人們對“哪吒”的過往認知。哪吒從少年英雄變成了被成見所誤的混世“魔丸”,敖丙變成了背負興族使命的靈珠化身,闡教仙翁變成包藏禍心的“邪惡水蜜桃”。所謂仙道正途成了束縛人性的枷鎖,妖魔精怪卻倍受欺壓。哪吒與敖丙一改傳統“鬧海”故事中的敵對存在,相互救贖,聯手反抗,重立規則,帶領龍族海妖擊破無量仙翁的陰謀,合力沖破煉獄的“天元鼎”,實現集體性的“逆天改命”。從“我命由我不由天”到“不管是魔還是仙”完成了自我認同,找到了人生出路。“哪吒”與“敖丙”跨越千年的握手言和,也蘊涵著世界大變局下全人類對“同球共濟”的價值追求。《哪吒之魔童鬧海》,已經成為全球票房前十中唯一一部非好萊塢電影。美國亞馬遜互聯網電影資料庫目前評分8.3,52.1%觀眾給予10分好評。《哪吒之魔童鬧海》漂洋過海,把中華文化內涵的和平與發展價值傳向世界,也顯現了哪吒不一樣的今世存在。
作者:李岩玉(山西大學研究生)
【中國如斯】哪吒的過往今世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