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萬裏
清明将至,春意盎然。短途遊的浪潮随高鐵飛馳與百花盛放奔湧而來,“賞花專列”串聯起詩意的山河畫卷,“花經濟”綻放出鄉村振興的活力,而文明出行的理念則在人潮與花海的碰撞中愈發清晰。這場以春爲名的文旅盛宴,既是對自然的禮贊,也是經濟與人文價值的深度交融。
高鐵網絡的完善與文旅場景的創新,讓“賞花專列”成爲清明出行的新寵。數據顯示,2025年清明假期出遊以短途爲主,京津冀、江浙滬、成渝、兩湖、粵港澳2小時高鐵圈内的旅客流動頻繁。杭黃高鐵串聯起西湖、千島湖與徽州古村,乘客可隔窗盡覽富春江畔的油菜花海與山水人文交織的江南春色。更有如甘肅“天水麻辣燙專列”等特色線路,将旅途本身變爲沉浸式體驗――車上講解地域文化、售賣特色食材,并提供景區接駁管家服務,全程節省遊客成本約400元。這種“交通+文旅”的無縫銜接,不僅讓“火車向着景區開”成爲現實,更以文化賦能出行,激活了區域經濟的“毛細血管”。
以花爲媒,多地文旅産業實現從“門票經濟”到“全域消費”的躍遷。當前,以花爲媒的“賞花經濟”正成爲拉動文旅消費的新引擎。以江西婺源爲例,當地旅遊部門預計,今年油菜花賞花季,婺源縣将接待遊客530多萬人次,帶動旅遊綜合收入超過50億元。與農文旅的深度融合,讓“賞花經濟”衍生出采茶制茶、漢服旅拍、果蔬采摘等複合業态,比如武夷山“采茶+國風體驗”線路、徽州遊學營的挖筍活動,将傳統文化與自然教育融合,成爲親子家庭的熱門選擇。而西藏林芝的雪山桃花、新疆伊犁的野杏花海,則通過高端攝影遊與民宿集群的打造,推動“花期經濟”向全年産業鏈延伸。一朵花的綻放,正催生文旅價值的“乘數效應”。
文明出行守護春色,詩意與秩序的雙向奔赴。面對激增的客流,科技賦能與政策創新成爲平衡體驗與生态的關鍵。張家界啓用機器人引導檢票、泰山引入外骨骼設備提升服務效率,廣西“一票三日制”通過彈性票務分散客流壓力。但文明旅行的内核更需遊客自覺踐行,亂踩花田、攀折花枝等行爲仍時有發生,部分景區通過疏解通道設計、增設文明提示牌引導“無痕賞花”。當遊客放下“打卡焦慮”,以尊重自然之心慢品春色,方能真正實現“人在畫中遊”的詩意栖居。
從飛馳的賞花專列到綻放的花經濟,從智慧管理的創新到文明共識的凝聚,春日之旅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人與城市、生态、文化協同共進的生動實踐。唯有持續深化“交通+文旅”融合、拓展“花經濟”多元價值、築牢文明出行防線,方能将“一時花開”轉化爲“四季常青”的可持續發展圖景。
(好評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