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中國新聞 用青春點亮西部鄉村教育(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
公益廣告

用青春點亮西部鄉村教育(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

  原标題:雲南貢山縣獨龍江鄉中心學校特崗教師趙浩蘭――

  用青春點亮西部鄉村教育(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

  

  趙浩蘭在給學生們上課。

  受訪者供圖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清晨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中心學校書聲琅琅。

  “趙老師回來啦!”“今天學哪首詩?”一雙雙亮晶晶的眼睛,讓産假後重回講台的趙浩蘭覺着,一切還是那麽熟悉。

  2016年,趙浩蘭從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畢業,通過特崗計劃,來到了獨龍江鄉中心學校,擔任鄉村教師。一晃就是9年,趙浩蘭像高山幽谷的蘭花般紮根江畔,成爲特崗教師用青春點亮西部鄉村教育的生動注腳。

  “感覺自己在跟孩子們一同成長”

  教師缺口較大,水平參差不齊,一度是當地鄉村學校面臨的難題。

  趙浩蘭記得剛來時,這裏沒有專任老師,很多課沒法開。“比如,英語課從沒上過,勞動課就是掃掃地。”趙浩蘭說。她主動接下英語課的教學任務,在宿舍練習發音,邊學邊教;上勞動課,就帶大家學手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20歲出頭就來了,以爲她堅持不了多久就會走。沒想到幹勁十足。”退休教師木文忠說,趙浩蘭不僅爲學校帶來了新變化,還幫着老教師學會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在獨龍江鄉,老師不僅要教知識,更要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入校那天起,趙浩蘭就成了寄宿孩子們的“臨時家長”――上課時是老師,下課後是“媽媽”;孩子們餓了、頭發長了,她就當“廚師”“理發師”……

  一天,有學生突發高燒,趙浩蘭和同事何文麗帶着孩子,來到幾公裏外的衛生院打針。回到學校,已是深夜,趙浩蘭背着學生走在村道上,“孩子的體溫和呼吸,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趙浩蘭說,“感覺自己在跟孩子們一同成長。”

  “趙老師教給我很多,她的手就像媽媽一樣暖。”學生木秋豔說。在趙浩蘭身體力行的教導下,孩子們日漸懂事,這也讓趙浩蘭看到了堅守的意義。

  “把每個孩子都保護好”

  獨龍江鄉中心學校有81名教師,除了趙浩蘭,還有21名特崗教師。他們熱愛這份事業,在西部鄉村揮灑青春。

  2014年,李嘉玺老師來了。在山腳下的校點,水管、水池有時會被山洪沖毀,他就趴在石頭上或站在河裏,賣力修理;

  2015年,餘俊博老師也來了。給學生宿舍裝床架、帶着孩子們洗衣服,他跑東跑西、忙這忙那。

  與這樣的同事們一道努力,讓趙浩蘭感到并不孤單。

  獨龍江鄉降雨多,尤其是春天的強雨季,容易發生山體滑坡。2020年5月,連續強降雨讓獨龍江鄉遭遇了泥石流災害,導緻通信中斷,師生一度與外界失去聯系。

  “老師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把每個孩子都保護好。”趙浩蘭說。災害發生後,沒有電,他們用蠟燭和手電筒照明;沒有自來水,就接雪水;清晨,與食堂師傅一起做早餐;月下,帶着學生講故事、唱兒歌,安撫孩子們的情緒……直至救援力量抵達,孩子們都安然無恙。

  趙浩蘭等特崗教師,就像一個個火種,爲山鄉的孩子們帶來了溫暖和光亮。

  “這裏需要我,我得留下來”

  3年服務期滿時,趙浩蘭面臨是留是走的抉擇。

  有人以“條件艱苦”爲由,勸她走。可趙浩蘭忘不了孩子們手捧課本、追着問“爲什麽”的模樣,“這裏需要我,我得留下來!”

  留下來,更要做得好。這些年,爲了提升自己,趙浩蘭不斷深造:讀雲南師大,在職專升本;出省學習交流,在廣東珠海了解現代化教學方法;到上海參加培訓,增長管理經驗……

  她帶着孩子們,把一個個“從沒有”,變成無數個“第一次”――帶着孩子們第一次包粽子、吃粽子,第一次感受遠程多媒體課堂,第一次體驗科技活動……

  “趙老師不是來‘鍍金’的。課堂上、生活裏,她都把學生放在心上。”怒江州教體局負責人說,2018年至2024年,全州累計招聘特崗教師495名,緩解了鄉村教師短缺的問題,也讓當地的孩子們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發展。

  用教育這束光,照亮邊遠的角落,趙浩蘭與衆多特崗教師正心懷夢想,砥砺前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