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30日電 (蘇婧欣 趙婧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東亞辦事處代表夏澤翰30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接受專訪時表示,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成就、對創新和開放科學的重視以及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舉措,爲推動實現聯合國在科學領域的相關目标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2024—2033年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決議(簡稱“科學十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牽頭實施。夏澤翰受訪時說,“中國擁有悠久而豐富的科技成就史。近幾十年來,中國已成爲世界科技貢獻大國,擁有大量科學家和工程師,研發支出大幅增加,爲全球科技進步提供了堅實基礎”。
他表示,中國積極推動開放科學合作,通過公開分享其科學知識和技術進展,幫助縮小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獲取研究數據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中國還堅持創新驅動,“這不僅促進了中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爲國際社會提供了寶貴經驗和解決方案”。
夏澤翰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參加數場活動,他表示,中關村論壇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醫藥等前沿技術,不僅促進重大科技成果對接和産業化,還強調人才交流與開放合作,廣泛邀請國際科技組織參與,“這些努力共同推動了全球通過科學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符合‘科學十年’的目标”。
本屆中關村論壇年會以“新質生産力與全球科技合作”爲主題,在夏澤翰看來,“新質生産力”與“全球科技合作”是深度交織、相互促進的,“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有賴于全球科技合作,彙聚集體智慧和資源。反過來,全球合作也受益于新質生産力帶來的進步與創新,從而形成更具韌性和公平性的全球經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