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重返白宮勁吹“反華之風”,其第一任期發起的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大有死灰覆燃之勢。
據美國《印第安納學生日報》(IDS)報道,美國聯邦調查局(FBI)3月28日突擊搜查了印第安納大學知名華裔教授王曉峰(Xiaofeng Wang)及其妻子馬念麗(Ninali Ma)位於布盧明頓和卡梅爾的住宅,行動持續全天並查扣物品,但FBI未透露具體原因。
FBI發言人克裏斯·巴文德(Chris Bavender)通過短信證實,FBI於28日執行了法院授權的執法行動,但他未透露更多信息。

王曉峰 社交媒體圖
印第安納州當地媒體《先驅時報》(Herald Times)引述布盧明頓居民的說法稱,FBI特工28日在現場停留近一整天,國土安全部人員也在場。鄰居表示,特工們當天一早就到布盧明頓的住宅搜索,一些鄰居聚集在附近討論情況,但都沒有人知道這對華裔夫婦的狀況。
根據門羅縣和漢密爾頓縣的房產記錄,兩處住所均登記在王曉峰與馬念麗名下。馬念麗現任印第安納大學圖書館首席系統分析師兼程序員,其職務信息仍在官網顯示。
王曉峰是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盧迪信息、計算與工程學院教授,是計算機安全領域最知名學者之一,同時也是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國際計算機學會會士(ACM Fellow)及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擔任過國際計算機協會安全專委會(ACM SIGSAC)主席。個人在計算機安全CS ranking方向排名世界第一,在安全四大頂級會議上的論文發表數量同樣居於世界首位。
針對此次搜查行動,印第安納大學的一位發言人沒有說明王曉峰是否仍在該校任職,而是讓《印第安納學生日報》向FBI詢問相關信息。
王曉峰的個人資料已從盧迪學院網站刪除。網頁存檔顯示,王曉峰自2004年起進入印第安納大學任職,曾任該院副院長,主導過一個價值近2300萬美元的研究項目,並擔任安全與隱私研究中心主管。

盧迪學院已撤下王曉峰的個人介紹
不過,王曉峰的名字出現在了印第安納大學2025年秋季學期研究生獨立學習的日程安排中。在安全與隱私研究中心的網頁上,他仍被列為該中心的主管。根據該網站介紹,他的研究重點是系統安全和數據隱私,專長是與移動和雲計算以及人類基因組數據相關的安全問題。
王曉峰的遭遇令外界擔憂“中國行動計劃”死灰覆燃。“中國行動計劃”於2018年11月啟動,特朗普政府當時要求94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至兩起針對中國的訴訟,以防止中國“從美國竊取信息”。美情報機構亦以該計劃為由憑空捏造“中國學術間諜”,大興冤案。
2022年2月23日,拜登政府宣布終止特朗普政府期間啟動的“中國行動計劃”,但該行動導緻的寒蟬效應猶在。
香港英文媒體《南華早報》指出,“中國行動計劃”並未揭露任何一名所謂的“間諜”,但許多接受調查的研究人員卻因此丟了工作,生活也被徹底顛覆。
其中就包括陶豐,他是根據該計劃被起訴的首個華裔學者,同時也是最後一個結案的涉案人。2024年7月,因證據不充分,他被指控的10項重罪得以全部撤銷或推翻。
英國《獨立報》今年1月稱,陶豐對事發時自己就職的堪薩斯大學提起訴訟,指控該校“積極”配合時任美國特朗普政府的“獵巫計劃”,向FBI進行不當舉報,其“惡劣行為”導緻陶豐的生活、工作、聲譽以及財務都陷入混亂。
早在去年美國大選之際,遭受“中國行動計劃”迫害的華裔科學家就擔憂:無論美國新總統是誰,傷害仍會持續。而為了阻止勝選的特朗普重啟“中國行動計劃”,彭博社一度“苦口婆心”地勸告稱,該計劃此前不僅已經失敗,且若重新恢覆將“正中中國下懷”,此舉不但會破壞美國的創新,還會讓中國在科技競賽中占據上風。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在美國政府的歧視性打壓政策下,越來越多的在美頂尖科學家選擇回國任職,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湧現一股世界頂尖科學家的“加盟潮”,其中不僅有中國出生的華裔學者,也不乏外國學術專家。
3月27日,美國《自然》雜志公布民調結果稱,在超1600名受訪科研人員中,超75%正考慮離開美國。
此前離開西方前往中國的頂級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去年12月接受采訪時表示,過去十年,美國政府對中國科學家表現出嚴重歧視,這些科學家除了離開美國別無選擇,因為他們隻有在支持性的研究環境中才能展現出最佳工作狀態。他同時指出,這種人才外流對美國來說是不幸的,因為這將會削弱其自身的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