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内羅畢/北京3月31日電?題:中國農業技術解鎖非洲“豐收密碼”
新華社記者許嘉桐?劉陽
糧食安全與農業發展始終是非洲各國關乎民生與經濟的核心命題。近年來,中國農業技術跨越山海,以創新與務實爲筆,在非洲大地書寫從“靠天吃飯”到“技術賦能”的變革篇章。從雜交水稻掀起的“綠色革命”,到菌草技術激活荒漠生機,再到合作機制下的雙向奔赴,中非農業合作正以務實舉措解鎖非洲大陸的“豐收密碼”。
“綠色革命”破解“靠天吃飯”
在馬達加斯加面值2萬阿裏亞裏的紙币上,一株金黃稻穗展現了中非農業合作成果。2007年至今,中國專家團隊紮根這片土地,将雜交水稻試驗田産量提升至非洲傳統品種的2至3倍。截至2022年底,雜交水稻累計推廣7.5萬公頃,數萬農戶收入倍增,馬達加斯加邁向糧食自給的步伐越來越堅實。
這樣的“綠色革命”正覆蓋非洲多國:在尼日利亞,通過中國水稻技術選育的常規水稻品種,比當地主推品種增産約25%,已廣泛上市并供不應求;烏幹達引入的狐尾小米畝産量超本地品種3倍。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指出,中國通過分享在水稻生産、農業統計以及氣候适應型農業等領域的知識與專長,積極助力發展中國家解決農業和糧食安全挑戰。
技術落地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中國專家根據非洲土壤特性與氣候規律定制方案。在幾内亞比紹,中國農技組采取“技術+物資”方式,精心編制教材,培訓本地農技骨幹;面對馬達加斯加稻田蟲害,抗蟲稻種成爲破局關鍵。“過去我們靠天吃飯,現在靠中國技術。”當地農民道出變革本質。
截至2023年底的10年間,中國在非洲建成24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推廣300多項先進農業技術,帶動當地農作物平均增産30%至60%,惠及100多萬非洲小農戶。馬達加斯加農業部前秘書長拉庫托松・菲利貝爾說:“這不僅是産量的增加,更是擺脫貧困的希望。”
技術賦能激活荒漠生機
從毛裏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向東約60公裏,撒哈拉沙漠邊緣的伊迪尼村曾飽受黃沙侵襲。如今,被稱爲“幸福草”的中國菌草在此紮根,不僅鎖住流沙,更成爲牧民生計的“綠色銀行”。牧民阿米爾・阿蔔杜的羊群從瘦骨嶙峋變得膘肥體壯。“多虧了中國專家,我們終于能喂養好牲畜。現在,我養了十隻健康的羊,日子有了盼頭!”
生态修複的奇迹在非洲旱區不斷延展。在乍得旱季的烈日下,中國援乍得農業技術項目組組長何橋生帶着團隊紮根梅得肯村,通過篩選适應當地氣候的高産水稻品種,結合節水栽培技術,使38公頃試驗田年産出228噸水稻,遠超傳統種植收成水平。“中國農業專家幫助我們提高了産量,增加了收入,我們終于能吃上自己種的大米了!”農民烏瑪的喜悅背後,是乍得大米進口依賴度下降的切實改變。
技術創新正以“雙軌并行”破解非洲農業難題。中國推廣的太陽能殺蟲燈減少20%至30%農藥使用;在埃塞俄比亞,小型農機具通過精準耕作減少土地退化,間接增強農田氣候韌性;盧旺達的咖啡種植戶通過中國電商培訓直連全球市場……技術創新正從田間到産業鏈全面賦能非洲農業。
從黃沙漫天到菌草成茵,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穩産,中國技術以“生态友好型創新”重塑非洲農業圖景。非盟委員會前副主席莫妮克・恩桑紮巴甘瓦說,非中合作将荒漠變爲沃土,讓非洲自然資源真正轉化爲發展優勢。
雙向奔赴打造共赢未來
2022年8月,非洲鮮食牛油果首次出口中國,成爲中非農業“雙向奔赴”的縮影。2024年發布的《中國-非洲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已與23個非洲國家及地區組織建立了農業合作機制,簽署72項合作文件,在非農業投資存量突破10億美元,200餘家中資企業紮根非洲,從糧食種植到加工貿易,搭建起全産業鏈協作網絡。
在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曾在當地經濟與生産部門擔任負責人的歐内斯特・姆孔戈親曆了這場變革。2011年至今,從玉米到大豆項目,他見證了中國農業大學專家與當地農民并肩耕作的經曆。“他們帶着測土儀走進田間,手把手教我們優化種植間距,連施肥時間都精确到小時,”姆孔戈感慨,“從沒有外國專家像中國專家這樣勤奮,這些細節讓産量翻倍,真正改變了村莊命運。”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中方累計向非洲派出45組、432人次農業專家。與此同時,非洲學員赴華學習農業技術,借力數字化營銷課程實現當地農産品品牌溢價。從實驗室到餐桌,從技術員到農戶,中非以“知識共享”築牢互信基石。
當馬達加斯加農民捧着金黃的稻穗,當毛裏塔尼亞牧民在菌草田中展露笑容,當肯尼亞牛油果成爲中國家庭餐桌上的選擇,中非農業合作的“豐收密碼”已然清晰――以平等創新澆灌希望、用共同發展耕耘未來。正如尼日利亞農民的樸素總結:“中國技術讓我們的土地變成了金礦,點亮了我們自力更生的未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