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兩岸三地 2030年可能成為6G元年 通信技術將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公益廣告

2030年可能成為6G元年 通信技術將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6G技術與產業創新論壇在京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在會上表示,6G是一種更強大的通信技術,要具備向下兼容5G的能力,且能夠與5G進行平滑過渡。今年7月份6G標準化制定將啟動,2028年進入產業化驗證階段,預計2030年實現6G商用落地。他指出,傳統通信系統主要關注數據傳輸,而6G則通過引入AI,實現通信與智能的雙向賦能。屆時,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終端、智能機器人有望加速成為覆蓋「人、車、家」生活場景的信息消費「新三樣」。

6G技術與產業創新論壇舉辦現場。(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瀚林 攝)

「6G未來一部分是服務人類的,更大的部分將會是服務於無人機器的。」 張平舉例,目前的絕大多數機器人即使具備了「大腦」,但行動起來依然看起來「不太聰明」,有些遲緩。這是因為人工智能在和真正的物理世界做交互時仍然存在遲鈍,6G真正落地後能夠提供一個高速的網絡通道,讓機器人能夠跟環境進行有效地交互,並且能夠進行預測,變得更加「絲滑」。「AI有其獨特的邏輯,而通信也有其固有的體系。如何讓這兩者完美結合,產生更大的效用,是當前全球科技界都在思考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北京傳真)

「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數據、算力和算法。」 中關村泛聯院院長、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宇紅指出,AI的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大量協作,包括智能體和模型之間的協作,這也需要網絡為其提供協作能力,因此,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邁向智能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她介紹,中關村泛聯院即將發布6G質檢內生原型系統,將多樣化的算力送上「雲端」,從而實現對算力的有效管理和調度。

「過去的4G本質上是人聯網,到了現在的5G才算得上開啟了萬物互聯,而這種互聯仍停留在信息的交互階段。而到了6G時代,大量的信息和數據會實現信息和物理世界進行交互,人工智能也能感知真實世界。」 黃宇紅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越來越多老外遊中國 感受文化魅力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