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形機器人産業蓬勃發展,我們通常看到的會跳舞、會奔跑的機器人,主要是對其“小腦”的開發訓練。要想讓機器人走進家居生活,比如做家務、照護服務,還需要對它們的“大腦”強力賦能。
“機器人大腦訓練師”這一崗位也就應運而生。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運用人工智能手段,訓練機器人的認知、理解能力,讓機器人更聰明,更“通人性”。
機器人大腦訓練師
給機器人建虛拟學校
位于浙江杭州的群核科技,主要是做三維虛拟場景。近幾年,他們專注于通過人工智能打造空間智能平台。
“機器人大腦訓練師”團隊雖然是去年11月才成立,随着訓練需求不斷擴展,短短幾個月時間,團隊已經從最初的幾個人,擴充到現在十幾人的規模,28歲的錢學成就是今年1月份加入的。
機器人大腦訓練師 錢學成:我之前做的是一個機器人的運動控制,讓機器人運用它的“小腦”,知道該怎麽運動。現在工作内容是訓練機器人的“大腦”,讓它去理解這個世界。
“如何抓取透明玻璃杯?”“用多大力氣可以打開冰箱門?”錢學成告訴記者,這些人類的操作,對機器人來說,卻是一件難事,不僅要有靈活的肢體,還需要在物體識别、力度把控等認知層面反複訓練,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完成任務。而機器人大腦訓練師的工作就是負責打造各種訓練場景,錢學成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給機器人建學校。
爲什麽要在虛拟場景中訓練機器人?成本和數據收集效率是主要因素。機器人訓練一百萬次,在實際環境要花上幾年的時間,而在虛拟場景中,有了算法和AI的助力,一天就能完成。同時,實際中搭建不同場景,成本高,數量也有限,虛拟場景則可以基于數據無限演化。
然而幫機器人建學校,并不隻是簡單地把二維圖片轉換成三維立體空間。要做到視覺、力學、空間距離多個要素仿真,才能讓機器人學習更準确、更智慧。
這個機器人大腦訓練師團隊成員的學科背景五花八門,有學編程的,建築學的,還有生物醫學工程的。大家利用自己的專業研究,共同讓虛拟場景盡可能地接近現實世界。
博士後出站的魏榕上個月從北京來到杭州,她的加入,完善了虛拟場景在光線傳播上的真實感。
機器人大腦訓練師 魏榕:我當時做的課題是動态的漫反射全局光照明,用在機器人仿真上,可以讓機器人看到的世界更加貼合現實當中的物理世界。具身智能整個訓練的過程會是一個很長的流程,所以需要各個專業背景的同事一起來協作。
目前,團隊開發出的虛拟訓練場景已經應用于國内多家具身智能企業,随着人形機器人叠代加快,需求與日俱增,企業也渴望更多人才加入。
眼下正值春季招聘季,企業負責人介紹,今年收到的簡曆量,比去年增長了9倍,應聘者不乏來自國内外頂尖高校的空間智能、AI領域的學生。企業還面向在校生發布了全球人才招募計劃,開放30個崗位。
群核科技品牌負責人 王沛君:包括像幾何建構、3D渲染、空間訓練等相關的崗位類型。我們希望在校的同學們跟我們一起參與到具身智能訓練相關的事情當中去。
引進來走出去
職業院校打造人才成長沃土
記者來到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校園中,一些學生正圍着兩台四足機器人觀摩學習。帶隊老師介紹,他們正在進行社團實訓活動。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