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中國新聞 喪葬服務店開在家門口?特殊行業須劃出“文明半徑”
公益廣告

喪葬服務店開在家門口?特殊行業須劃出“文明半徑”

  據3月31日紅星新聞報道,近日,四川達州某小區樓下一家“喪葬服務大全”門店的開設,引發居民激烈反對。居民稱廣告牌“吓哭孩子”,店主則強調“合法合規”。

  根據《個體工商戶條例》,隻要符合工商登記條件,經營者即可依法開業。然而,喪葬行業因涉及傳統文化中的生死忌諱,具有天然的情感敏感性。當“法無禁止即可爲”遭遇“民有所忌不願近”,矛盾一觸即發。

  事實上,國内部分城市已意識到這一問題。上海規定殡葬服務機構應與居民區保持一定距離;廣州要求殡葬用品店不得在校園、醫院周邊200米内經營。類似探索爲平衡商業自由與公共利益提供了參考,但多地仍缺乏精細化管理,導緻經營者與居民的權益陷入“零和博弈”。

  城市公共空間的情感屬性被低估,是背後的深層次問題。居住區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居民的情感共同體。喪葬服務廣告牌帶來的視覺沖擊、居民對店鋪周圍“停放遺體”等行爲的擔憂,本質是對其精神安甯的破壞。此類“軟性傷害”雖難量化,卻真實影響生活質量。

 

  要化解此類糾紛,需從法律與情感兩端發力。在法律層面,可以加快完善行業分類管理規範,要求喪葬服務等敏感行業在開業前開展民意征詢,設定與居民區、學校等場所的最小距離标準等。對已存在的争議門店,可設立“過渡期”,鼓勵其遷至專業市場或獨立區域,并給予稅收優惠或租金補貼等。還可考慮拓展相關法律中的相鄰權條款,将“心理舒适度”納入權利保護範疇,爲司法裁判提供依據。

  在情感層面,社區不妨主動搭建居民與商家的對話平台,要求商家承諾不進行遺體停放、法事活動等行爲,店鋪牌匾和宣傳标識嘗試用“生命禮儀服務”等溫和表達,并優化店面設計以減少視覺刺激等。浙江杭州某社區曾通過“商家開放日”,讓居民了解現代殡葬服務的規範化流程,成功消除“晦氣”偏見,足見增進理解往往比強硬對抗更有效。

  對多元訴求的包容與平衡,亦是城市溫度的體現。當法律爲特殊行業劃出清晰的“文明半徑”,當社區以共情搭建信任橋梁,商鋪招牌或将不再是沖突導火索,而成爲城市文明多元共生的注腳。

  王志順《工人日報》(2025年04月02日 05版)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下一篇

已經沒有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