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將於4月13日至10月13日舉行。中國館將在大阪世博會開園之際正式開館。中國貿促會副會長、中國館政府總代表李慶霜2日在貿促會專題發布會上透露,中國館將展示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帶回的月球樣品,這將是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正面、背面土壤樣品的零距離對比展示。全球觀眾在中國館可通過透鏡裝置觀察月壤獨特結構和兩者細微差異,分享人類探索浩瀚宇宙的美好夢想照進現實的喜悅。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官方供圖)
中國貿促會展覽管理部(國展局和世博會事務辦公室)部長鄔勝榮介紹,中國館還將隆重舉辦開館儀式、中國國家館日等重大活動。同時,本屆世博會將有30個省區市和深圳市在中國館舉辦活動,為歷屆海外世博會中國館之最,包括川劇變臉、敦煌演出、荊楚編鐘演奏、甘肅道情皮影、安徽鐵畫鍛制技藝、海南少數民族歌舞等富有地域特色的表演也將走進日本。
中國館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是大阪世博會最大的外國自建館之一。李慶霜介紹,中國館將圍繞「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主題,以「天人合一」「綠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大篇章為敘事主線,展示5000年中華文明孕育的傳統生態智慧,展現新時代綠色發展的理念與成就,展望中國同世界各國攜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美好願景。
中國館建築以古代重要文化傳播載體—竹簡為設計靈感,巧妙融合竹子、漢字、書卷等寓意豐富的文化符號,訴說中華千年歷史,彰顯非凡文化底蘊。館內將展出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大型多媒體動態影像,數字化呈現世界最早的「農業百科全書」《耕織圖》,世界水利工程的鼻祖都江堰和穿越千年的農業瑰寶桑基魚塘盡顯澤被千秋的生態智慧,照見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和賡續傳承。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官方供圖)
除了傳統文化,科技元素亦是中國館一大特色。「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在天宮空間站與觀眾視頻交互;「蛟龍號」體驗艙中,「載人深潛英雄」唐嘉陵下潛至7062米拍攝到的珍貴影像清晰可見;八網融合的智慧城市沙盤解鎖城市未來之鑰;AI大模型邀請中國文化中最受歡迎的神話人物與觀眾多語種品古論今、寫詩作畫;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昭示着中國航天再創歷史。「生生不息」展區呈現了中國以創新引領發展,為應對全球挑戰、增進人類福祉做出的不懈努力與生動實踐。
中國館內一組名為「青山明月」的木雕作品,刻畫了中日綿延2000多年友好交往歷史中的代表人物、經典場景和感人瞬間,昭示中日各界人士從交融互鑒的歷史積澱中汲取智慧,在共通的文化價值中挖掘動能,繼續求同存異,面向未來。李慶霜介紹,世博期間,中國省區市代表團、企業、機構、媒體、智庫將在園區內外與日方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旅、經貿交流互動。60多對友好城市將以世博為契機,繼續深化互利合作。中國館將成為中日加強地方交流,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動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讓越來越多的兩國民眾相互走近,讓中日關係更有溫度、更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