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女生小麗想不到,自己會因爲一個可視門鈴被鄰居告上了法庭,更想不到法院最後還判了鄰居勝訴。
在小麗看來,自己安裝可視門鈴主要是爲了安全,自己一個女孩子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防患于未然總是沒錯的。
網上幾百塊錢買的可視門鈴很好用,就像廣告說的那樣好用,它能感應人體,還能識别人臉,隻要走過路過在門前停留的人都會自動觸發可視門鈴的拍照錄像功能,小麗的手機上就可以收到推送的照片和錄像。
然而沒過多久,鄰居的起訴狀送到了她手上。鄰居認爲,小麗安裝的可視門鈴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最終法院支持了鄰居的訴訟請求,要求小麗拆掉可視門鈴。小麗不理解,自己隻是希望能安全一些,有什麽錯呢?
可視門鈴,看哪裏很重要
對于小麗的困惑,長沙市雨花區人民法院近日公開案情時表示,因爲小麗安裝的可視門鈴攝錄範圍對準了公共電梯井的出入口,導緻鄰居出入行蹤信息和家庭交往情況被暴露。
雖然安裝可視門鈴是出于“生活安全保障”的訴求,小麗有安裝攝像頭的權利,但是行使權利時超出了合理範圍,侵犯了其他公民的隐私權,爲此判決其拆除可視門鈴。
事實上,近年來随着可視門鈴的普及,因此産生的鄰裏糾紛日益增多。鄰裏矛盾核心矛盾在于,可視門鈴的“視力”太好,該看的和不該看的,它都看見了。
某網友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自家采用的是電子門鎖,平時需要使用密碼開門,但在鄰居的可視門鈴的“監視”下,自己的密碼對于鄰居幾乎是透明的。
此外,還有的可視門鈴在發現“可疑人士”的時候,會發出光線和刺耳的聲音示警,這讓無辜的鄰居感覺受到了傷害。“明明就是正常下班回家,對門的可視門鈴總懷疑我是劫匪。”
某地甚至還發生過,因可視門鈴糾紛導緻鄰裏之間互毆的荒唐事。網友律律發文稱,新來的鄰居在其防盜門上方安裝了智能監控,隻要有人經過就會亮燈拍攝,稍作停留就會發出刺耳報警。多次找鄰居協商,幾番争吵無果,他直接砸掉了監控,最後,雙方在互毆後選擇報警處理。
對此,浙江京衡律師事務所律師鄭晶晶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個人安裝攝像頭要确保拍攝内容不超過合理限度,不能侵犯鄰居的合法權益,尤其是隐私權,如果影響到周圍鄰居,或記錄到鄰居出行規律、生活習慣、人員流動等,大部分判決還是傾向于侵權。
與之相反,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曾在2023年公布一起案例,最終法院認定,因被告安裝的攝像頭監控範圍主要針對自家北房後排水管,無法證明攝像頭可以清晰記錄原告的日常生活和識别特定人員,最終駁回了原告的訴求。
安裝攝像頭,如何避免侵犯鄰居個人隐私?4月1日起,我國首部系統性規範公共安全視頻管理的行政法規《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
《條例》針對居民在自家門口安裝攝像頭做出了明确規範:在非公共場所安裝圖像采集設備及相關設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對收集到的涉及公共安全、個人隐私和個人信息的視頻圖像信息,不得非法對外提供或者公開傳播。
律師:安全本不該依賴可視門鈴
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到,已經正式實施的《條例》是我國首部系統性規範公共安全視頻管理的行政法規,其對各類場所的攝像頭安裝進行了規範,也對哪些公共區域可以安裝攝像頭,攝像頭拍下的視頻信息如何防止被濫用或洩露,個人隐私與個人信息權益怎樣保護等作出了明确規定。
《條例》規定,禁止在公共場所的下列區域、部位安裝圖像采集設備及相關設施:旅館、飯店、賓館、招待所、民宿等經營接待食宿場所的客房或者包間内部;學生宿舍的房間内部,或者單位爲内部人員提供住宿、休息服務的房間内部;公共的浴室、衛生間、更衣室、哺乳室、試衣間的内部;安裝圖像采集設備後能夠拍攝、窺視、竊聽他人隐私的其他區域、部位。
對此,陝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公益律師趙良善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稱,雖然此前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若幹法律法規涉及安裝攝像頭的問題,但這些法律法條多爲原則性規定,隻是籠統地規定保護公民的隐私權等,并未明晰地劃出安裝攝像頭的權利邊界。
“《條例》則從‘源頭’‘使用’‘責任’三個層面集中破解了難題。”趙良善說。
在趙良善看來,通過直接立法,《條例》明确了“誰能建、誰來管、怎麽管”的問題,從而避免安裝攝像頭泛化,也明确了公共安全視頻的查閱、調取及傳播規範。個人裝攝像頭要确保拍攝内容不超合理限度,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等,由此劃清了合法與非法的界限。
《條例》施行後,法院在判定家門口攝像頭安裝是否侵犯鄰居隐私等案件時,審理方向和結果更加合法化。
“新的《條例》限制了安裝主體,同時也明确了負有相應經營管理責任、安全防範義務的部門、單位或者個人,其本質也是明确了有關糾紛發生時的責任人,做到了權責統一。”趙良善也提到,爲了防護個人人身和财産安全,居民個人專有領域仍然可以安裝攝像頭,而從社區安全整體來看,并不能單純依賴居民自行安裝攝像頭,還需要更多防護手段,比如社區門禁制度、安保制度、防盜報警功能、智能社區家居等。
對于該《條例》,有網友表示:“以後投訴也好,報警也好,都能有理有據。”但也有部分網友擔心:未來到底還能不能在家門口安裝攝像頭?新的《條例》對攝像頭安裝的規範要求,是否會削弱家庭安全防護能力?
鄭晶晶解釋稱,該《條例》隻是規範了攝像頭的安裝位置,在個人和鄰居的權利之間劃出一個界限,旨在平衡公共安全與個人隐私,不能僅爲了自我安全防護而忽視他人的合法權益。另外,社區物業在公共場合已經安裝了大量的攝像頭,社區的安全防護能力并沒有被削弱。
不能裝,爲什麽能賣?
關于可視門鈴是否能夠使用的問題,《條例》解釋得已然十分清晰。簡單來說,就是可視門鈴可以安裝,但是看哪裏很重要,别照到鄰居。
在鄭晶晶看來,個人在家門口安裝攝像頭前,最好征得鄰居的同意,或對鄰居進行善意提醒。如果對方不同意,就需要調整攝像頭安裝的位置,使攝像頭盡量隻采集到自己家人的出行信息,确保拍攝範圍僅限于自家門口必要區域,不能侵害到相關利害關系人的隐私信息,包括出行、會客、時間、日期、聲音等等。此外,安裝時盡量關閉自動追蹤、錄音等功能。
4月2日,中國新聞周刊在電商平台發現,如凱迪仕、螢石、小米、360等多個品牌都在售賣遠程可視智能門鎖或可視門鈴,且大多帶有人體感應和人臉識别,抓拍範圍在1米至5米不等,部分産品還實現了大廣角、300萬以上超清像素、徘徊逗留抓拍/警告等功能。
從産品競争方向來看,同類型産品都在不同程度追求“看得更遠、更清晰”,大部分商家還未從技術上解決如何避免拍到鄰居隐私的問題。
采訪中,多個銷售可視門鈴的商家客服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目前企業還無法提供能夠遮蔽部分隐私區域的産品,建議消費者安裝前先和鄰居溝通,或者選擇隻安裝近距離才能抓拍的産品,或是通過調整貓眼靈敏度、直接關閉攝像頭的方式規避風險。
某電商平台客服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門外屬于公攤,一般不會侵權吧?”看上去《條例》的出台,尚未影響到商家的銷售。
對此,趙良善建議,從産品設計方面,企業需要根據需求,區分公共産品和家庭産品,對于家庭需求的産品,應當重新設計對應的産品内容,調整攝像頭安裝位置和角度,以确保産品在正常使用過程中不會侵犯他人隐私。企業還需加強對産品使用說明的管理,明确告知購買者使用範圍,以滿足《條例》對企業引導消費者正确使用産品的潛在要求。
“隐私保護功能也催生了細分需求,制造商需要開發具備隐私遮蔽、智能分區監控等功能的産品,滿足公共場所隐私保護需求。”鄭晶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