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AI換臉的濫用不僅侵犯肖像權,更引發嚴重的隱私危機。
從虛假貸款APP到偽造股市謠言,從AI語音詐騙到非法薦股,黑色產業鏈借助技術優勢不斷突破監管邊界,AI生成技術的濫用正成為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因子」。北京金融監管局2025年專項提示指出,AI換臉、虛擬貨幣等新型詐騙已成為金融安全重災區。
202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披露的一起典型案例揭開了AI技術在金融詐騙中的「殺傷力」。該犯罪團夥通過AI語音機器人篩選貸款客戶,引導其下載虛假APP實施詐騙,累計騙取1437人3586萬元(人民幣,下同)。這種「精準畫像─話術誘導─資金轉移」的鏈條,已形成從個人信息販賣到洗錢的完整生態。更值得警惕的是,犯罪團夥利用AI偽造身份證、銀行流水等材料,使普通投資者在「專業機構」的偽裝下喪失判斷力。這種技術賦能的犯罪模式,讓傳統金融安全防線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製造謠言引發小盤股蒸發200億
在2024年A股「機構舉報遊資」謠言事件中,AI偽造的聊天紀錄引發小盤股兩日蒸發超200億市值。這種低成本、高傳播的虛假信息,已形成從內容生成到流量變現的產業鏈。某自媒體通過AI批量生產「軍工重組」「政策利好」等謠言,吸引投資者付費入群後推銷高價課程,非法獲利金額達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元。這種技術驅動的信息污染,正在動搖市場定價機制,加劇普通投資者的認知偏差。
從AI換臉破解銀行風控系統,到偽造上市公司財報誘導投資,技術黑箱正在成為新型犯罪的溫床。據了解,隨着AI技術的發展,其大大加劇了加密貨幣詐騙,引入了越來越難以發現的複雜手段。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發布的《2023年加密貨幣欺詐報告》顯示,2023年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欺詐投訴激增45%,報告的損失超過56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