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灣業者認為,兩岸產業結構高度互補,進一步開拓大陸市場,可以減輕美國關稅的衝擊。圖為高雄港貨輪進行貨櫃裝卸作業。
美國對台灣地區加徵32%「對等關稅」,島內半導體、汽車零部件、農產品等核心出口產業將遭嚴重打擊。有台灣業者向大公報表示,台灣出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可能會遭重創,面臨訂單大幅減少、獲利壓縮與成本上升、庫存風險與資金壓力等問題,而民進黨賴清德並無有效應對辦法,隻會討好美國,台灣恐將陷入更為深重的困境。
台灣各界指出,兩岸產業結構高度互補,大陸仍是台灣企業難以忽視的市場,台當局應理性務實處理與大陸的關係,加強兩岸經濟合作、推動兩岸交流才是正道。
倡兩岸加強合作 抵禦美關稅霸淩
據統計,去年台灣地區對美國出口達1114億美元,佔島內總出口23%,主要為資通與視聽產品、電子零組件、基本金屬及其製品等。前五大類貨品分別為機械、鍋爐及核子反應器;電機與影音裝置及其零配件;鋼鐵製品、車輛及其零附件、塑料及其製品。這些貨品在此波關稅戰中幾乎無一幸免。
台企被美商要求支付關稅
據台灣工商界分析,半導體產業雖然受直接影響有限,但涵蓋服務器、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終端產品的全面性關稅將重創台灣科技出口。
島內電子代工廠商葉先生向大公報表示,公司已接到美國客戶要求,須先商定32%的關稅到底是由供應商還是客戶承擔後再出貨。台灣中小型代工廠商的議價空間相對有限,客戶若要求台灣廠商吸收關稅成本,「也隻能吞下去」,搞不好最後還得倒貼錢。
葉先生表示,對於破解美國關稅的困境,台灣方面其實還有一張王牌,就是重新加強建立和大陸的經貿合作關係。兩岸經濟的深度融合,才是抵禦霸權的最佳鎧甲。他分析,面對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美國市場可能成長萎縮以及匯率變動加劇的環境,島內電子代工廠應謀求重新規劃經營模式與尋求轉型升級。台灣電子業曾經為避開中美貿易戰,把產能分散到東南亞,但是東南亞產業鏈配套遠不及大陸成熟,產業升級所需的高端人才更是嚴重不足。實際上,在這逆全球化、保護主義擡頭的國際環境下,出海未必是好選擇。台灣的電子產業本來跟大陸產業鏈深度綁定,隻有紮實融入大陸新基建產業鏈,才是破局之道。
漁戶:大陸市場是最好銷路
銷往美國的台灣農產品也受到美國重稅衝擊,包括茶葉、蘭花、鬼頭刀(魚)等。台東縣陳姓漁戶表示,當下4月至6月正是鬼頭刀的產季,看着冷庫裏堆積的凍魚欲哭無淚。巴西漁農產品銷往美國的關稅隻有10%,台灣的魚還沒出海就輸了價格戰。鬼頭刀外銷還是需要大陸市場,這是最好的銷路。隻要兩岸關係穩定,漁產品就能夠暢通銷售,漁民的生計問題也就能夠得到改善。
島內《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內需市場龐大。台當局若能尊重企業投資理性和民眾人文親緣的正常發揮,重拾兩岸共同市場機遇,台企在大陸穩步擴張的內需市場、多點式躍進的新質生產力產業圈內找到合適位置,並不困難。
據報道,台灣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林祖嘉在一場活動中指出,台當局應審慎評估應對措施,修復兩岸關係。
島內暨南國際大學副教授許文忠表示,台灣絕不能與大陸「脫鈎」。台當局要接受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兩岸合作,並協助台商進入大陸市場,善用大陸內需市場與完整產業鏈分散訂單,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商機。
台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前負責人尹啟銘也認為,民進黨應修復兩岸關係。大陸是台灣重要出口對象,但如今民進黨不把大陸當市場,隻把對方當敵人。而不斷對美示好的結果,卻是被課徵比日韓等競爭對手更重的「對等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