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産階級”是政客競相讨好的黃金選民群體,它是一個政治上備受青睐的群體,幾乎每個政黨在競選時都會提出不同的中産階級稅收減免,作爲赢得多數選民支持的手段。
幾乎所有主要政黨都承諾爲中産階級減稅,不惜每年削減數十億聯邦預算支出來迎合這個群體。

然而,随着擁有住房或年假等傳統中産标志性生活方式對年輕人日益遙不可及,加拿大民衆對中産的定義已經發生了變化。
什麽收入屬于加拿大中産階級?
如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中産階級的最新定義爲:稅後收入達到家庭收入中位數的75%至200%人群,用加拿大統計局最新數據來說,這一收入範圍大緻爲年收入從$52,875到$141,000。
但這個收入标準對于大部分加拿大年輕工作者而言,仍算是遙不可及。同時,根據加拿大統計局2024年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2022年加拿大普通家庭及單身人士的稅後收入中位數爲$70,500,中産階級的年收入下降了3.4%。

很多加拿大人原本以爲自己是中産階級,其實也并非如此。2023年的《加拿大大階層研究》發現,42%的加拿大人認爲自己屬于中産階級,而大約17%的人認爲自己屬于下層中産階級,另外17%的人認爲自己屬于上層中産階級。
對于這一現象,蒙特利爾康考迪亞大學經濟學系的高級講師Moshe Lander表示,加拿大人可能不太願意将自己的收入定義爲低收入或高收入,這也讓中産階級這個詞被大衆運用。
中産階級的事務優先級
根據Pollara的調查,當加拿大人形容自己的中産階級特征時,很多人把它描述爲“生活舒适”。
Lander表示:“一開始,中産階級最初是置辦電器像是冰箱、爐竈,随後再是洗衣機、洗碗機和烘幹機,然後才變成了你買了幾輛車,最後才會考慮房屋貸款或房租事宜。”

據Apathy is Boring執行董事Sam Reusch表示,現在中産階級的定位與父母一代的定義不同,現在經濟不穩定,很多年輕人不再考慮購房需求,他們不想因貸款而增加壓力,反而更希望拿錢去買食品雜貨和其他好東西。
加拿大經濟體系出現問題
雖然中産階級沒有把購置房産看得非常重要,但現在加拿大的經濟體系已經開始出現問題。
UBC公共衛生學院教授Paul Kershaw,年齡差異與住房模式正在重塑加拿大的階層格局。他以維多利亞的房市爲例,舉出了一個例子:現在,一位年薪六位數的年輕律師可能連三居室的租房都難以找到;而數十年前購房的低收入者,如今卻可能坐擁價值超百萬的房産,享受着真正意義上的“中産階級”生活保障。
Paul Kershaw還揭露了過去25年間加拿大形成了一種“政治交易”,以犧牲年輕一代的經濟安全爲代價,來保障老一輩的房産财富增值。
Paul Kershaw表示:“政客們總是說要保護老年群體的資産,但實際上,承擔保護成本的卻是年輕人。他們默默承受着高昂的租金,推遲甚至徹底放棄購房夢想。這些年輕人正在降低生活标準,充當‘人肉盾牌’,保護着我們這些中老年群體積累的房産财富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政客們所謂”通脹傷害所有人”的論調具有欺騙性,若将房地産增值因素納入考量,許多有産者反而變得更富有。Paul Kershaw還用自己的房産爲例,20年間增值了約$1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