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11日電 題:專訪俄高校校長阿尼西莫夫:俄中科教合作水平“前所未有”
作者 蘇婧欣 徐天子
俄羅斯國家研究型高等經濟大學校長尼基塔·阿尼西莫夫近日在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接受專訪時稱,目前俄中兩國在科教領域的合作水平前所未有。
阿尼西莫夫近日率代表團訪華,與北京多所高校校長讨論未來合作。他說,此次到訪北京成果豐碩,“我們和多位中國高校校長會面,探讨了新合作思路和計劃。我們在清華大學讨論了共建數學項目的可能性,并簽署了合作協議;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我們讨論了教育發展戰略。”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最新數據顯示,兩國高校建有14個同類學校聯盟,涵蓋600多所高校,構建起全球最大的雙邊合作網絡,每年組織120多項活動。
阿尼西莫夫說,當前俄中在科教領域的合作水平前所未有,不僅合作項目數量多,兩國高校更在前沿領域深化協作,“過去兩年我們和清華大學、北京雁栖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同濟大學共建了3個科學實驗室和鏡像實驗室,涉及數學、教育研究、物理學等領域,如今我們還将與北京大學共建鈣钛礦太陽能電池聯合實驗室,利用超級計算機建模技術和人工智能,結合實驗研究,有望實現該領域的重大突破,推動這項技術的商業化,并培養新一代學者和工程師。”
去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兩國一緻同意推動雙向留學擴大規模、提升質量。阿尼西莫夫說,目前在俄中國留學生超4萬人,在華俄羅斯留學生超1.2萬人,“很多中國留學生從俄高校畢業後返回祖國工作,俄羅斯留學生也是如此,兩國學生在不同教育體系下學到了最有價值的東西,這些都是兩國在教育領域的良好互動。”
他特别指出,目前兩國已簽署學曆學位互認協議,爲俄中高校進一步深化合作提供了良好基礎。
談及中俄教育合作面臨的挑戰,阿尼西莫夫提到了人工智能領域的變革。他說,人工智能改變了生産力,也改變了勞動力市場的邏輯。爲應對變化,兩國高校應尋找新培養方式,讓學生能夠适應技術變革,“這一挑戰也爲俄中進一步合作提供機遇”。
在阿尼西莫夫看來,兩國高校在許多領域都可繼續拓展合作,“比如語言教育,目前兩國企業間合作項目較多,但翻譯人才不足,這是高校間重要的合作方向之一。”此外,他還提到了物理學、數學等專業的教科書編寫問題,“兩國高校可共同更新教科書内容,将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内容涵蓋進去,一切都變化得太快了,我們要盡快調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