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美國總統特朗普用關稅向全世界“宣戰”,發起無差別攻擊,事實上終結了美國數十年來對國際貿易的承諾。他此前多次對聯合國、北約和歐盟等美國主導成立的國際組織直言厭惡,揚言要吞並盟友的領土,終止了部分美國的對外援助並解散有關組織……
“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一直岌岌可危,但在特朗普總統的領導下,這一秩序終於開始崩潰。”美國美利堅大學教授、國際關系研究學者阿米塔·阿查亞(Amitav Acharya)8日在美國《紐約時報》撰文寫道。
西方世界中有部分人對此感到悲觀。他們認為,如果這種秩序被推翻,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和幾個世界大國將借其影響力瓜分世界、劃分勢力範圍。
但阿查亞認為,美國秩序的終結並不一定意味著混亂,反而值得樂觀。他稱,“美國秩序並非唯一可行的體系”,對許多國家而言,它遠非特別好或特別公平,許多人期盼它的終結能預示著一個更加包容的世界。
阿查亞指出,感到悲觀的人有著兩個錯誤的認知,實際情況是:第一,在過去70年裏,地球上所有人的生活並不都像西方那樣美好;第二,秩序的準則本身並非西方的發明。
捍衛美國秩序的人,對第一點產生錯誤認識,是因為他們覺得這種秩序避免了大規模戰爭的爆發,並維持了一個極其穩定和繁榮的國際體系。但阿查亞發現,這點好處隻被極少數西方國家享受到了。

被戰火摧毀的加沙地帶 聯合國官網
根據英國政治家、國際關系學者埃文·盧亞德(Evan Luard)的計算,1945年至1984年間發生的120多場戰爭中,隻有兩場發生在歐洲,換句話說,這期間98%以上的戰爭發生在非西方國家。
阿查亞一針見血地點出了所謂的美國戰後秩序的實質,它的首要承諾是和平,但和平隻屬於西方。他寫道,西方不僅成功地保護了其成員國(以及一些其他國家)免於混亂、無序和不公,有時還加劇了非西方世界的混亂,例如美國對越南、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幹預。
至於第二點,阿查亞解釋道,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他的《世界秩序》一書中,將1815年拿破侖戰敗後形成的“歐洲協調”共識描繪為維護國際穩定的典範,但這種共識隻持續了不到一個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就不覆存在了。然而,大國外交與合作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當時的近東霸主埃及、赫梯、米坦尼、亞述、巴比倫發展了一種以平等互惠原則為基礎的“阿馬爾那外交”體系,這一體系維持和平的時間大約是“歐洲協調”共識的兩倍。
在阿查亞看來,認識到這些秩序起源於很久以前的非西方世界的意義,在於其預示著:在一個不受美國主宰的世界裏,秩序可以存在。
阿查亞寫道:“維護秩序始終是一項共同的事業,全球南方國家也渴望參與到一個雙重標準更少、更加公平的世界。二戰後,許多南方國家獲得了獨立,並成為國際政治和多邊機構的積極參與者,而如今美國正在破壞這些機構。”
阿查亞表示,這些非西方國家建立起的組織通常不包含西方國家,這麽做的動機並非出於怨恨。比如,金磚國家過去一年吸納的新成員國及其創始成員國大多都不反美,他們尋求利用該組織來改革和擴大全球合作,而不是顛覆全球合作,他們想要促進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體系。
“美國主導的舊秩序還沒有消亡。”阿查亞預計,憑借無與倫比的軍事實力、美元的主導地位以及強大的技術基礎,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它仍將是一個或許是唯一一個全球超級大國,但它所構建的秩序不太可能在本世紀末延續下去。“現在的世界並非天堂,一個更加公平的世界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