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特朗普揮舞著關稅大棒,在全球範圍內掀起貿易戰之際,中歐之間開啟了新一輪互動。
4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互通電話。緊接著,4月10日至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訪華。
“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承前啟後的關鍵節點。”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向觀察者網表示,近年來中歐關系總體格局穩定,合作是雙方關系的基本面,但也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需要解決。這次雙方互動的一大重點就是要解決在貿易、投資、產業等領域懸而未決的問題,找到新的合作方向。
當然,一個無法忽視的背景是,近期特朗普在全世界範圍內全面加征關稅。
崔洪建認為:“這是歐洲方面主動和中國對話的一個外部刺激因素。歐洲希望通過與中方的溝通和協調來分散來自美方的壓力,從而形成歐洲應對美國施壓的主要策略。但接下來對中歐雙方的更大考驗是,能否將共同面對的挑戰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並為雙方更具戰略性合作奠定基礎的可持續動力”。
桑切斯訪華,美國心虛什麽?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此行是3年內第3次訪華,也是本月特朗普向全球貿易體系投下“對等關稅”這一“核彈”以來首個來華訪問的西方國家領導人。
此次訪華,桑切斯可以說是頂著巨大壓力,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此前曾公開威脅,表示“西班牙靠近中方如同割咽喉”。
美國為什麽要發出這樣的威脅?他們在害怕什麽?
“美國很心虛。”崔洪建說,中美歐之間的互動是世界前三大經濟體之間的互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一輪美國單邊加稅措施的結局。如果中歐之間能夠走得更近,在解決現有問題的基礎上找到未來合作方向的話,會有效緩解美國關稅措施對全球貿易造成的緊張狀況。
“因為這會給其他經濟體提供一個強烈的示範效應,即各國不要一對一地去面對美國的關稅壓力,而是應該加強橫向聯合,就像中歐一樣。將各經濟體相互之間的共同蛋糕做大,是可以抵消掉美國加稅帶來的負面影響的。”
因此,桑切斯訪華前並沒有說什麽刺激美國的話,也沒有做出刺激美國的動作,僅僅一個姿態,就讓美國方面感到緊張了。
崔洪建認為,當下,美國的霸淩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特朗普對歐洲、對美國所謂盟友的打壓程度和決心遠遠超過其第一任期,即便歐洲方面願意妥協,美方也會不斷提高要價。因此,歐洲應該進一步放棄對美國的幻想,不要指望通過反制實現和美國談判就能最終解決雙方之間的一些結構性問題,這條路看上去已經走不通了。
“美國的反應恰恰證明了,中歐現在接近是符合雙方以及世界多數國家利益的。”崔洪建說,我們要通過更多的橫向合作和貿易多元化維護世界貿易多邊體系。如果任由美國胡來,毀掉的不僅是各國繼續在貿易上持續獲利的局面,更重要的是會毀掉整個多邊貿易生態,導緻一些小經濟體未來在貿易上不得不更多地依附美國。
“如果真的如此,我們可以想象未來經濟的格局,可能是美國處於一個核心地帶,不斷通過單邊施壓的方式去榨取各國利潤。美國可能就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寄生蟲,其他經濟體不得不靠自己的辛苦勞動和付出去供養美國。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出現,各國應借鑒中歐之間的互動和接近,而不是對美國的關稅措施做出單方面無條件地妥協和退讓。”

4月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西班牙駐華大使館召開記者會。視覺中國
形勢覆雜,中歐可以如何協作?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和李強總理的通話中表示,美國加征關稅嚴重沖擊國際貿易,對歐中及弱勢國家造成嚴重影響。歐中緻力於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公平自由的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全球經濟貿易關系健康穩定發展,這符合雙方和世界共同利益。
桑切斯訪華期間也表態稱,西班牙和歐盟願與中方加強溝通協作,維護國際貿易秩序,攜手應對氣候變化、貧困等挑戰,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
在當前覆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之下,中歐積極協作、共同應對尤為重要。崔洪建認為,中歐雙方可以從三個層面展開:
首先,雙方需要有一個政治表態,這種政治信號本身會產生實際影響。
第二,中歐雙方當前需要盡快解決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現在雙方已經重啟了電動車談判,而且看上去進展還是很快、很順利,並且觸及到了一些實質性的問題。
“這一談判不僅能解決歐方對中國電動車反補貼調查的個案問題,還能為未來中歐經貿合作開創新的模式和樣闆。比如說,中國在電動車領域產業鏈和核心技術方面有相對優勢的情況下,中歐之間如何找到一種利益再平衡的合作模式?一旦找到這種創新模式,就為雙方在未來提升合作質量打開了向上的通道,不僅能有效提升當前的合作信心,還能通過實際行動來對沖掉美國單邊加稅的消極影響。”
第三,中歐雙方要認真討論,為維護多邊貿易體系和雙方利益拿出一整套系統解決方案,讓中歐合作的未來前景更加清晰。這樣做可以在增強信心的同時,雙方都有更好的預期。
“對華全面合作戰略符合歐洲長遠利益”
近年來,歐盟多次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和“不公平競爭”,歧視性運用各類貿易手段,對中國企業和產品密集發起系列調查,嚴重影響企業對歐合作的信心和中歐關系。
在特朗普向全球開啟貿易戰的背景下,中歐關系將會如何發展?
崔洪建認為,此前“產能過剩”被歐美做成了一張“牌”,把它們之間解決不了的經貿摩擦問題轉化為對中國所謂“產能過剩”的指責,將內部矛盾向外轉移。
因此,“現在美國的單邊保護主義成為歐洲主要威脅的時候,歐洲內部再討論所謂‘產能過剩’問題就顯得比較荒唐和過時了。因為無論歐洲怎麽渲染中國的所謂競爭,中方從來沒對歐洲構成這麽大的貿易和產業上的威脅,當下歐美之間的貿易戰成為歐洲最主要的經濟風險。”
他認為,短期內歐洲指責中國所謂“產能過剩”的熱度會下降,但未來這個問題會不會重新回到中歐關系的桌面上來,要看歐洲接下來會多大程度上堅定和中國合作的信心,而不是把和中國接近做成一張“牌”,打給美國看。
“現在中歐在經貿和雙邊關系方面正處於一個關鍵節點,歐洲內部仍有一些人把這個時候接近中國當做一個針對美國的策略,實際上,真正符合歐洲長遠利益的是把和中國的全面合作作為一個長遠戰略,這需要歐洲方面具有相當的政策穩定性、雙方共同提出清晰的路線圖和持續不斷的務實合作成果。”崔洪建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