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尋找人生支點,‘三支一扶’計劃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可以做一顆‘種子’,在家鄉紮根、破土、生長。”站在綠意蔥茏的桑園裏,徐浩铖感慨地說。
從黑龍江工程學院畢業後,徐浩铖在2021年通過“三支一扶”計劃回到家鄉重慶市銅梁區大廟鎮,以一名農技人員的新角色紮根鄉村。
因土壤氣候适宜,大廟鎮是遠近聞名的“桑蠶之鄉”,但産業鏈條短、産品附加值不高,制約了當地村民增收緻富。
在基層服務期間,徐浩铖遍訪了百餘戶村民,在解決群衆急難愁盼問題的同時,産業振興是他最牽挂的事,“看到廢棄桑枝隻能當柴火,心裏幹着急”。
如何盤活這些資源,進一步鞏固拓展桑蠶産業優勢?徐浩铖和團隊輾轉川渝各地,考察新型桑蠶産業現狀,靠前做好産業發展規劃,同時“吃透”文件、摸清“家底”,積極争取各類産業發展資金。
引入智能化養蠶企業、與西南大學共建桑蠶科技小院、建設資源循環利用示範基地……在當地的大力支持下,徐浩铖和團隊的“金點子”紛紛落了地。
明媚春光中,走進大廟鎮桑枝食用菌基地,隻見菌棒有序排列,一朵朵菌菇破袋而出,撐開淺褐色的“小傘”,陣陣清香撲鼻而來。
“以前沒想到,桑枝也能‘變廢爲寶’。”基地負責人楊昌梅說,桑枝菌棒培育出的菌菇肥厚鮮美,每天采摘兩輪,銷往大型超市和農貿市場,供不應求。如今,基地年産量達300多噸,産值超100萬元,還帶動不少村民務工增收。
據介紹,大廟鎮現有以桑蠶爲主導産業的5家專業合作社、農業公司,主要開發桑葚、僵蠶和桑枝菌等産品,年産值約1.3億元。
這條緻富“新絲路”的鋪就并不容易。徐浩铖說,剛開始自己也曾面臨村民們的質疑。要打消這些疑慮,唯有讓鄉親們的腰包真正鼓起來。
2023年,大廟鎮桑枝食用菌基地剛建成時曾遭遇技術難題。“當時我們不懂消毒技術,兩茬菌菇全部被感染了,小徐看到很心痛,馬上把科技小院的技術顧問請了過來。”楊昌梅說,得益于家門口就有“菌老師”,後來基地菌菇生産流程更加規範,産量也大幅提升。
“村民們給我發來照片,說種出的菌菇吃也吃不完,很有信心擴大規模。”桑蠶科技小院技術負責人劉強笑着說,2022年到2024年,村裏種植桑枝菌的農戶從四五家變成了40餘家,大家的熱情越來越高。
“三支一扶”計劃服務期滿後,徐浩铖通過定向招錄成爲大廟鎮産業發展服務中心的一名專業技術工作人員,繼續助力桑蠶産業發展,讓更多村民端起“緻富碗”,吃上“旅遊飯”。
每年暮春時節,大廟鎮的桑葚迎來盛果期,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辦起桑葚采摘節,促進農旅融合發展。2024年采摘節期間,全鎮共接待遊客15萬人次,各類桑蠶産品銷售600餘萬元,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00萬元。
重慶勁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現場負責人秦華林說,在徐浩铖和團隊的規劃指導下,果桑園内道路兩側的空地種上了紅葉李、紫薇、海棠、脆桃等花果樹,未來将實現“四季皆有美景”。他表示,下一步公司計劃建設民宿,圍繞“桑蠶”做好鄉村休閑遊的大文章。
藍天白雲下,成片桑田連綿起伏,随風泛起層層綠波。
“實現桑蠶産業高質量發展,帶領更多村民增收緻富,爲了完成這個夢想,我還要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走下去。”徐浩铖說。(記者周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