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潤春茶香,采摘正當時。眼下,浙江杭州西湖龍井核心産區的各大茶園迎來了采摘高峰期。戳視頻,一起走進茶園,感受茶香四溢↓↓↓
一大早,連綿青翠的茶山中茶農們頭戴鬥笠、身挎竹簍,在茶壟間繁忙地穿梭,将一簇簇鮮嫩的“兩葉一芽”收入簍中。龍井茶産自西湖龍井村的周邊群山之中,因此,以村而得名爲“龍井”。
據記載,“西湖龍井”之名肇始于宋元,聞于明,盛于清,據說,清朝乾隆皇帝遊覽杭州西湖時盛贊西湖龍井茶,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奉爲禦茶,曆代名人留下許多詠贊西湖龍井茶的詩文、繪畫、書法、歌曲等作品。
2008年,西湖龍井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而這其中最關鍵的步驟,就是通過炒制來對鮮葉進行殺青和幹燥。
非遺代表性項目“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西湖區代表性傳承人 孫琦:殺青就是讓它快速地走水,西湖龍井是色綠、香郁、味甘、形美。
孫琦告訴記者,150克左右的鮮葉從下鍋到殺青完成,往往需要在250℃左右的鍋溫中連續炒制15分鍾。除了手不能停,還要心無旁骛,這才能得到香氣飽滿、滋味鮮醇的西湖龍井茶,每一步都凝聚着世代茶農的智慧。
如今,從傳統種植到智慧生态茶園,越來越多的智能科技設備在茶園種養中“各顯神通”。8米高的立柱頂端,防霜風扇在氣溫較低時自動開啓,将高空相對溫暖的空氣攪動至茶樹冠層,爲新茶的品質、産量保駕護航;蟲情測報系統、氣象監測系統和土壤墒情監測站等,讓管理人員在操作間的顯示屏上,便可知道千米之外茶園中的溫度、濕度和病蟲害情況。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 姜愛芹:我們把經驗和數字決策結合在一起,這樣,它就會更精準。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也會讓我們這門古老的技藝以更輕盈的方式融入更多人的生活中。
在西湖龍井核心産區梅家塢村内,“90後”的新茶人徐名駿正通過無人機旅拍的方式,幫助遊客記錄在茶園中的美好瞬間。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他,早在大學時便有了将茶園與旅遊相融合的想法,爲遊客提供采茶、炒茶和點茶體驗的同時,還設計多個拍攝點位,打造“采茶+拍照”一站式服務。
在無數茶村人民勤勞、樸實的努力下,西湖龍井茶曆史文化傳承下來,成了“國飲佳品”。西湖龍井茶還曾多次作爲“國禮”,成爲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金”名片。
去年夏天,作爲雙語非遺茶文化大使,杭州市西湖街道靈隐白樂橋的村民郭真,把西湖龍井帶到巴黎奧運會的“中國之家”,她用流利的英文向各國來賓介紹家鄉的西湖龍井茶。近年來,她還陸續接待了10多個國家超過300多位外國友人前來龍井茶園參觀遊覽,爲他們介紹西湖龍井茶的曆史、種植、工藝等内容。
國家高級茶葉加工工(手工炒茶師) 郭真:我想把我們的中國茶文化帶出海,我也想打造一支雙語茶藝師隊伍,讓我們的中國茶文化傳播得更廣、走得更遠。
(總台央視記者 俞悅 楊少鵬 濮佳怡 羅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