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國際新聞 國際觀察丨“直接”變“間接” 特朗普政府“毀約”後首次伊美正式談判陷分歧
公益廣告

國際觀察丨“直接”變“間接” 特朗普政府“毀約”後首次伊美正式談判陷分歧

新華社馬斯喀特4月13日電 題:“直接”變“間接” 特朗普政府“毀約”後首次伊美正式談判陷分歧

新華社記者馬曉成 陳霄 汪強

伊朗與美國間接談判12日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進行,雙方同意在下周進行下一輪會談。這是自2018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内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後,美伊之間的首次正式談判。

分析人士認爲,美國特朗普政府一面重啓對伊朗“極限施壓”政策,一面表示希望與伊朗“達成交易”,凸顯其“交易型外交”手段。此次美方與伊朗的外交接觸并非真心想解決問題,而是試圖通過“心理戰”等施壓方式讓對方屈服。當前,伊美雙方在制裁等問題上存在巨大分歧,伊核問題談判前景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會談不同屋

據參加間接談判的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巴加埃透露,雙方代表坐在不同房間,通過東道主阿曼外交大臣巴德爾傳達伊美各自的觀點和立場。雙方代表離開前在巴德爾面前進行了數分鍾交談。

此前,特朗普7日表示,美國與伊朗就伊核問題正展開“直接”談判。伊朗方面随後表示,雙方談判“間接”開展,并否認了“首輪間接談判随後将轉爲直接談判”的說法。

伊朗外交部在談判結束後發表聲明說,雙方就伊朗和平核計劃及解除對伊朗非法制裁等問題交換各自政府的立場。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在社交平台發文說,與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進行了“有建設性和有希望的”間接會談。

同日,白宮在聲明中說,“會談非常積極和有建設性”。聲明還說,美伊之間的問題“非常複雜”,威特科夫的“直接溝通是朝着實現互利結果邁出的一步”。

美邊談邊施壓

特朗普今年1月就職後,重啓其首個總統任期内對伊“極限施壓”政策,并加大在中東地區軍力部署。3月7日,特朗普稱已緻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内伊,呼籲伊朗就核計劃與美國談判。與此同時,特朗普多次威脅伊朗,如果不達成外交協議,美國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轟炸”等行動。

伊朗西亞問題資深專家賽義德・禮薩・薩德爾・侯賽尼認爲,美國一方面以伊朗爲目标集結軍事力量,另一方面又與伊朗舉行談判,是其一貫的“胡蘿蔔加大棒”的外交手段。

卡塔爾哈馬德・本・哈利法大學副教授史蒂文・賴特表示,此次伊美會談體現出特朗普《交易的藝術》一書中展露的談判策略――極限施壓、設定最後期限、直接威脅美方可能“随時退出”并指出後果嚴重。

美國智庫蘇凡中心刊文說,美國對伊朗“極限施壓”并近期在伊朗周邊地區采取軍事行動,這充分體現出特朗普政府企圖進一步施壓迫使伊朗重返談判桌。文章認爲,即使美伊朝着談判的方向行進,但雙方能否達成協議仍存在很大疑問。

山東大學世界政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傅辰晨說,特朗普上任将滿三個月卻鮮見外交成果,這說明其靠施壓達成交易的方式并不能令美國實現其目标。

核心分歧難解

會談前,阿拉格齊表示,伊方“主要目标”是争取解除美國的制裁。哈梅内伊的政治顧問沙姆哈尼表示,伊朗尋求就其核計劃達成一項“真正且公平”的協議。美國方面,威特科夫對美國《華爾街日報》表示,美國劃定的紅線是“絕不允許伊朗将核能力武器化”,但并不排除兩國在邊緣問題上尋求妥協的可能性。

分析人士認爲,伊朗方面基于以往談判經驗,對美國缺乏信任,目前仍不願進行直接談判。伊美雙方在此次間接談判後并未透露更多細節,顯示出雙方存有顯著分歧。伊核問題在短期内難以解決,未來談判前景充滿不确定性。

賴特指出,雙方談判的核心障礙在于信任缺失與戰略分歧,兩國對核計劃的認知截然對立,“堅冰短期内難以打破”。

華盛頓阿拉伯中心資深研究員查爾斯・鄧恩認爲,特朗普沒有提出解除制裁等激勵措施,僅依賴威脅施壓,這會導緻伊朗對美方意圖高度懷疑。

還有分析認爲,特朗普政府的外交策略不确定性較強,爲本就脆弱的地區局勢增添了諸多變數。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不滿特朗普傷害盟友 歐洲遊客抵制赴美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