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财经 以互联互通推动中国东盟互惠共赢
公益广告

以互联互通推动中国东盟互惠共赢

  为促进中外城市间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经贸文化合作走深走实,“世界市长对话・南宁”活动于1月15日至18日在广西南宁举办。通过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和人文交流的“心联通”,中国与东盟国家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亚太和全球树立了亲诚惠容、互惠共赢的典范。

  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会见东盟10国驻华使节时表示,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东盟中心地位,愿同东盟从和平共处迈向命运与共,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走在时代前列、发挥引领作用。欢迎东盟各国抓住中国新发展新机遇,携手实现亚洲现代化、世界现代化。

  中国和东盟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代表,双方总人口占全球的1/4,经济总量占全球超过1/5,对全球经济贡献率超过30%,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日益紧密,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一系列“小而美”的民生项目落地生根,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基础设施“硬联通”为山海相连的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合作提供了根本保障。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开通以来,客货运输量连续3年达到两位数增长,累计发送旅客超43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480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超1115万吨。此外,金港高速、雅万高铁等也已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亮丽名片。2024年12月,中国-越南双边合作指导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双方签署关于跨境标轨铁路合作项目的政府间协议,其中“老街―河内―海防”铁路项目有望于2025年年底开工,2030年年底竣工。南宁作为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省会城市和“一带一路”建设有机衔接的重要节点城市,构建了多维度联通东盟的“公铁海空”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可通过铁海联运到达东盟国家,中越跨境货运直通车成功开行,南宁机场开通15条国际货运航线,通达东盟及南亚10国17个城市,2024年国际货邮吞吐量突破10万吨。

  规则标准“软联通”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支柱。2025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15周年,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3周年,也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开篇之年。在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的战略引领、统筹推进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实现三次提质升级。乘着自贸区发展的东风,中国连续15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4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4年的0.8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4年的6.99万亿元人民币,连续9年保持进出口增长,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截至2024年7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累计双向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2024年10月,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强调3.0版是现有协定和RCEP的重要增值,双方在标准和规则领域的互融互通进一步加深,区域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一步提升,中国与东盟互利共赢自此步入新阶段。

  人文交流“心联通”为中国东盟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2024年1至8月,中国公民前往东盟国家人员1620.5万人次,东盟国家人员入境中国内地969万人次。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双方在教育、医疗、文旅等领域的合作增进了交流和理解。2014年以来,中国和东盟共同举办了文化交流年、教育交流年、旅游合作年、创新年、媒体交流年等活动,结成超过200对友好城市。2023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双向留学人数超过17.5万人,中方还将在东盟国家建设10所“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助力当地职业教育发展。在东盟国家,鲁班工坊、现代工匠学院等项目持续受到欢迎,“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逐渐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式。中国还与东盟成立医院合作联盟,并提出了加强卫生健康合作的五条倡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一个更加开放的贸易区将促进互利共赢。”正如东盟政府间人权委员会老挝代表永・占塔朗西所说,中国与东盟将继续以互联互通推动区域发展,以互惠共赢打造合作范式,维护中国东盟关系健康可持续发展势头,为世界经济复苏及地区和平稳定贡献力量,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本报记者 蔺紫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