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先生第二次率台灣省青年學子的大陸之旅,是一次引人矚目的兩岸交流活動。
至於如何去評價馬英九參訪團此行的意義,是比較敏感的話題,需要官方媒體來解讀。
說說我個人的關注點吧。
去年,就有不少中國國民黨老人向馬英九發問,“為何不去廣州?”
因為孫中山領導國民黨從事革命運動的大本營就在廣州。
如果沒有廣州,國民黨就沒有安身立命之地。
廣州在當年,既是國民黨的政治中心,也是軍事基地。
1926年的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戰爭,就是從廣州出發的。
4月3日,馬英九在參拜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後,接著就去了黃埔軍校舊址。
在參訪時,馬英九有一句提問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他在觀看軍校教官合影時,問道“哪一位是周恩來”?
由於網媒配圖問題,很多網友以為他是在周恩來照片前問這句話,難道馬英九連周恩來都不認得?
其實他問這句話時,是在軍校政治部辦公室門口看教官大合照,但他找不到周恩來(周總理當時並沒參加合影),所以有此一問。
歷任國民黨領導人,特別是黃埔系的高級將領,周恩來這個名字總會令他們“耿耿於懷”,這心病的病根來自於蔣介石。
周恩來等共產黨員之所以到黃埔軍校工作,是因為黃埔軍校是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也是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工農”政策的具體體現。
周恩來同志1924年從法國回國,先是擔任了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不久這項工作就交給了陳延年同志,11月,周恩來代表中共到黃埔軍校工作。
軍校校長是蔣介石。
在軍校籌備階段,就已確定孫中山為黃埔軍校總理,廖仲愷為黨代表,蔣介石為校長(第三把手,負責日常管理和訓練任務)
政治方面先由戴季陶負責,周恩來為政治部副主任,後接替戴季陶。
周恩來在政治部設立了三科:事務科、宣傳科、組織科。將政治教育與軍事教育並重,大大提高了軍校學生的革命覺悟。
周恩來對黃埔一期和二期學生都有過單獨談話,再根據學生的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入學動機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
蔣介石也找學生單獨談話,但他既不是為了革命,也不是為了國民黨,而是在尋找願意效忠於他個人的軍校生。
這些人就被稱為他的嫡系,哪怕後來蔣介石下野,無論是汪精衛還是孫科都指揮不了他們,國民黨只能把蔣介石請回來。
軍校政治部以及各軍黨代表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沒有過的,而政治部主任和黨代表基本上都由共產黨員出任,這奠定了北伐軍橫掃軍閥的基礎。
軍閥打仗,為了激勵士兵奮勇作戰,都是采用懸賞手段。
而北伐軍則不用,他們為了革命連死都不怕,還會在乎多少大洋嗎?
像1926年9月5日,在攻克武昌城的戰鬥中,第一個從雲梯登上武昌城頭的敢死隊隊員曹淵就是典型代表,他的犧牲激勵了全軍士氣。
蔣介石一度想放棄攻打武昌,轉攻南昌。之前他為攻打武昌城,曾懸賞數千大洋獎勵第一個登上城頭的軍人,這就是軍閥手段,其實是侮辱了國民革命軍。
曹淵是中共黨員,黃埔一期,當時是第四軍獨立團第一營營長,犧牲時年僅24歲。
營長,現在聽起來官不大。但在北伐時期,黃埔生能當上營長已是屈指可數,能當上團長只有個別人。四期的林彪當時只是見習排長,而且是在武昌攻克之後才到軍隊的。
曹淵這樣的共產黨員,在北伐時期還有很多。
而這些軍人,就是周恩來等人培養的新生代革命軍人。
黃埔軍校在1924年6月16日正式開學,而招生工作在年初就已經開始。
1月,國民黨一大結束後,決定將最高執行機構設立在上海(國民黨執行部,環龍路44號),春季開始軍校招生工作。
軍校生由各省、各市國民黨進行初步選拔,然後到上海進行筆試和面試,負責把關的主要考官就是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毛澤東。
第一批共招460人,經毛澤東考核的學生有蔣先雲、胡宗南、陳賡等人。
黃埔軍校最初建立的軍隊是“鐵甲車隊”(保衛孫中山的大本營),人員由周恩來從一期生中挑選,1924年12月在廣州大沙頭成立。
周恩來與蔣介石還將三千多名黃埔生編成了兩個教導團,在1924年8月-10月發生的廣州商團叛亂事件(買辦商人武裝勾結香港的英帝國主義)中,教導團在工人和農民的配合下,擊潰了叛亂分子。
1925年1日,周恩來與蔣介石、何應欽、王柏齡領導了黃埔軍第一次東征,當時陳炯明趁孫中山北上,圖謀進犯廣州。
這是對周恩來指揮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三千多人怎麽跟五萬多人打?
在國民黨的歷史當中,總是說東征軍如何如何神勇,但如果沒有周恩來發動群眾迎接革命軍,沒有在陳炯明後方組織農民自衛軍起義,又怎麽可能贏得這場力量懸殊的戰爭?
周恩來總是身先士卒,而蔣介石是一有困難就想“罷工”。
在淡水戰役中,蔣介石缺乏信心,逃出淡水城,而周恩來則率教導團增援在城中的粵軍第二師直屬隊(葉劍英和張民達領導),激戰到淩晨,終於將圍城之敵打跑。
接著在棉湖戰役中,陳炯明大將林虎率一萬多兵力向革命軍撲來,而棉湖守軍只有兩千多人。
蔣介石與何應欽又沒了信心,炮兵連長陳誠甚至慌得一批,連炮口對準哪里都手足無措。
周恩來作為東征軍政治部總主任,本可以不必親臨火線,這次又是周恩來到了第一線,他一面指揮劉疇西(共產黨員)率部死戰林虎軍隊,一邊讓人接管陳誠炮兵連。
根據準確的情報,周恩來確定了對方指揮部位置,六炮齊發,直接炸死了敵軍旅長,葉劍英則率部繞到敵後發起攻擊。
旅長一死,林虎的前線部隊大亂,1925年3月12日,棉湖戰役結束,革命軍創下了以少勝多的範例。
接下來,革命軍勢如破竹,三月下旬攻克潮汕,將陳炯明所部四萬余人趕出了廣東。
就在東征軍駐紮在潮汕時,六月,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在廣州發動叛亂,蔣介石、周恩來回師平叛。
在工農群眾支持下,6月13日,殺回廣州的東征軍敉平了楊劉之亂。
但此時潮汕兵力空虛,陳炯明卷土重來,霸占東江。
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各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黃埔學生軍成為第一軍(後來發展為蔣介石嫡系軍隊),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師黨代表。
1925年10月1日,國民革命軍二次東征。蔣介石為東征軍總司令,周恩來為政治部總主任。
蔣介石只管軍事,周恩來除了管軍事,還要管宣傳、後勤、運輸、衛生……
二次東征最關鍵戰鬥在於能否攻克陳炯明老巢–惠州。
打惠州打了兩天,蔣介石又沒了信心,在軍事會議上主張撤軍。周恩來在會上堅決反對,他主張網開一面,只要敵人發現有逃生之路,就不會死守惠州。
果然惠州守軍發現有逃生之路後,軍心動搖,1925年10月14日,東征軍攻下惠州,陳炯明大軍在廣東全線動搖。同時,南路軍閥鄧本殷所部也被掃平。
東征軍入城惠州後第三天,周恩來與蔣介石舉行了追悼犧牲將士大會,由周恩來宣讀祭文,並告慰孫中山。
11月4日,東征軍再克潮汕,11月5日,周恩來在潮汕代表東征軍致電國民政府告捷。
11月22日,周恩來任東江行政委員,惠州、潮汕、梅縣等諸縣縣長皆由周恩來領導。
周恩來一直工作到1926年3月初才回到廣州,此時,共產黨在東江地區已經打下了十分堅實的群眾基礎。
廣東全境由國民政府控制,再無後顧之憂,這為出師北伐奠定了基礎。
二次東征還有一個小故事。
攻克惠州後,蔣介石精神大振,親自率部追擊陳炯明殘部,靠前指揮到排和班一級。
但在進軍華陽途中,蔣介石部隊遇到了敵軍猛烈進攻,全軍潰散,連軍官也跑了。
蔣介石幾乎成了光桿司令,只有陳賡等共產黨黃埔軍人還在跟著他。
蔣介石腳部受傷,想要自殺,不然,總司令被俘怎麽得了。
陳賡勸他不要馬上英勇就義,我背你吧。
陳賡就這樣背著蔣介石在小路停停走走,走了有百余里地,才算脫險。終於等到了周恩來、何應欽派來找他的小部隊。
二次東征之後,廣東全境平定,蔣介石威望大漲(功勞都是他的),但蔣介石也認識到了周恩來的厲害,他認為必須將共產黨員從國民黨和軍隊中清理掉。
周恩來回廣州不久,1926年3月20日就爆發了“中山艦”事件,共產黨員艦長李之龍被捕(歷史迷案),然後是5月的“整理黨務案”,大批共產黨員退出國民黨黨內和軍隊領導崗位。
蔣介石很想得到黃埔軍校中的共產黨員名單,因為他們很多是不公開身份的。
蔣介石跟周恩來套近乎,要了兩次名單,但都被周恩來拒絕。
周恩來一邊與蔣介石等國民黨右派鬥爭,一邊著手為北伐進行前期工作,他在廣東大學(中山大學前身)開辦了北伐政治幹部訓練班。
由於蔣介石想方設法將周恩來從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中排擠出去,1926年冬,周恩來前往上海,領導工人武裝起義。
在後來的歲月當中,周恩來可以說是最熟悉國民黨要人和將領的共產黨人。
國民黨反動派不對周恩來“耿耿於懷”是不可能的,哪怕他們在台灣講述黃埔歷史,也繞不開周恩來。
北伐戰爭最大成果就是打倒了北洋軍閥,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國的統一。
但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這支軍隊成了蔣介石以軍篡黨的工具,同時也成了國民黨反動派倒行逆施的最有力工具。
歷史已經證明,誰在站在中國人民一邊,誰就能取得革命的勝利。
誰與中國人民對著幹,誰就會被掃進歷史垃圾堆中。
1949年蔣介石率軍敗退台灣,古老的中國才迎來了新生,中國人民才得以翻身解放。
台灣地區政治人物在參訪大陸,回望歷史之時,不要還抱著“優勢在我”的心態。
要放眼未來,認清歷史潮流,祖國統一是誰也無法阻擋的歷史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