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玩轉腦朋友2》正在香港上映。
《玩轉腦朋友2》是由迪士尼與彼思工作室聯合製作的動畫電影,為《玩轉腦朋友》的續作,於7月登陸暑期檔。在該片中,13歲的韋莉進入青春期,全新的「腦朋友」Anxiety「阿焦」、Envy「阿羨」、Ennui「阿厭」、Embarrassment「阿尷」正式到來,這些新的情緒掌控韋莉的大腦,與從前的「元老腦朋友」Joy阿樂、Sad阿愁、Fear阿驚、Anger阿燥和Disgust阿憎圍繞讓韋莉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展開激烈爭奪。
2015年上映的《玩轉腦朋友》曾獲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最佳動畫」,全球票房高達8.58億美元。時隔9年,這部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動畫片續集再次受到熱捧,截至7月11日票房已突破12.59億美元,成為本年度的全球票房冠軍,一舉挽回迪士尼和彼思工作室近年來在動畫電影上的票房頹勢。
主題老少咸宜
區別於迪士尼主流的「公主童話」類動畫,彼思工作室更擅長以天馬行空的想像來探討生命、死亡和家庭等較為成熟和嚴肅的主題。《玩轉腦朋友2》承襲前作的設定,用人類情緒具象成「腦朋友」的故事講述情緒對心理和成長的意義。當韋莉在以Joy「阿樂」為主導的情緒的幫助下建立「我是個好人」的自我意識後,青春期的到來讓Anxiety「阿焦」帶着另外四位代表負面情緒的「腦朋友」搶佔她的大腦控制台。面對看起來「更酷」的新朋友、更具競爭性的新環境,四種新的情緒輪番上陣主導着韋莉的行為,讓她開始不斷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在比賽中因為過於焦慮差點鑽入牛角尖情緒崩潰,也令她產生「我不夠好」的自我意識。最終,阿樂歷盡千辛帶着過去的「腦朋友」回到主控室,以樂觀的心態接納新的情緒,也接納「我是個好人」「我不夠好」「我很善良」「我很自私」等等自我意識,帶着接納這些新意識的自我認同進入成長的下一個階段。
影片在延續前作對「如何處理負面情緒」主題的探討的同時更進一步,引入對自我意識的形成、自我認同的構建這些更深層問題的思考。這些人類心理成長的永恆主題通過彼思工作室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強大的動畫製作能力,以充滿創意的場景、跌宕起伏的故事和繽紛絢麗的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得影片能夠讓小朋友和成年人都感受到觀影快樂,同時得到啟發和治癒,這也是該片票房表現如此強勁的根本原因。
「留白」啟發思考
《玩轉腦朋友》系列作為以未成年人為主角的動畫電影,其主要受眾平均年齡較低,因此電影敘事上主要採用寓言、童話的架構,故事線簡單清晰,人物性格鮮明、動機單純,整體氛圍輕鬆笑料不斷,給觀眾帶來十分愉悅的觀影體驗。然而,這並沒讓影片陷入低齡、幼稚的藩籬,相反,每一個觀影的成年人都能夠感受到影片的思想深度,這得益於主創出色的「留白」能力。
縱觀全片,編劇一直秉承「寓言化」的理念,將故事放在首位,對道理的講述則非常克制。第二部主要刻畫的「腦朋友」阿焦雖然在劇情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反派」位置,不斷控制着韋莉的大腦做出錯誤的決定,但它的每一個行動在發生的當下都有着十分合理的動機,而當韋莉出現「我不夠好」的自我意識,阿焦的失落和倉皇也讓觀眾體會到它並非一個控制欲超強的野心家,只是將自己的努力用錯了地方。因此,在影片之外觀眾也會自然地領悟出情緒並無好壞,應該自然面對的道理。同時,在如何處理焦慮的問題上,編劇也並未從「人類」的角度給出答案,而是用阿樂為阿焦準備按摩椅的情節簡單處理、最終形成韋莉自我意識的核心記憶因為一系列的陰差陽錯也並非來自「腦朋友」的努力篩選,其間深意留給銀幕外的觀眾自己領會。這些留白既可引發觀眾們獨立的思考,也為帶娃觀影的家長提供親子交流的契機。而幻想空間、頭腦風暴、意識流等充滿想像和創意的心理學概念具象化場景也能夠激發小觀眾們了解、認識心理學的興趣。
近年,隨着動畫電影在全球的熱度飆升,經歷併入迪士尼、成員大換血後彼思工作室作品的連續折戟曾一度讓喜愛他們的影迷捏了一把汗,但今次《玩轉腦朋友2》的精彩表現證明彼思工作室在做出轉變發力方向後製作水準的全方位回歸,期待今後他們可以用充滿想像和創意的寓言童話視角為我們講述更多關於嚴肅主題的獨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