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科技教育 海洋地質科考船 給深海做CT
公益广告

海洋地質科考船 給深海做CT

  圖:「海洋地質六號」科考船歸航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碼頭。\受訪者供圖

  在廣州南沙的科考碼頭,蔚藍的大海上,停泊着一艘標誌性的科考船──「海洋地質六號」。這艘船以深海遠洋考察為使命,剛剛完成歷時87天、跨越2.5萬公里的航程。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方法所高級工程師陳春亮身着橙色制服,皮膚曬得黝黑,頭戴安全帽,帶着記者走進這艘中國自主研製的海洋科考船,探訪其內部的「海馬」號深海遙控作業機器人(ROV)。

  「海洋地質六號」科考船是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艘天然氣水合物綜合調查船。其入列後,曾執行中國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更是多次到太平洋和中國南海等海域執行科考任務,其中,不少來自香港的科學家就曾乘搭「海洋地質六號」船參與到該局組織的「海馬冷泉」科考共享航次。

  在科考船的露天後甲板上,記者第一次看到了赫赫有名的「海馬」號ROV。「海馬」號身上披着橙黃色的塗漆,在陽光下特別醒目。別看重達5噸的它,看起來方方正正很敦實,「海馬」號一下海身手就十分靈活。「它在海底下沉的速度大概是每分鐘50米,只需要2小時左右就可以抵達4500米深的海底。」陳春亮告訴記者,「海馬」號前端還有一個作為「眼睛」的攝像頭。攝像頭是專門研製的水下高清攝像機、照相機,清晰度達到4K和8K,可以將深海的畫面實時傳到「海洋地質六號」的操作台,由工程師在船上遠程遙控「海馬」號採集樣本。

  大屏幕實時監控海底

  最吸引人的是「海馬」號柔性的「巧手」。「海馬」號前端有兩個靈敏度極高的靈活機械手臂。「它的手臂是最核心的地方。『海馬』號需要潛入深海進行各種取樣作業,它的兩隻手臂也大有不同:一隻關節更多、更靈活,可以完成很多精細採樣工作;另一隻關節少但力氣更大、動力更足,可以進行設備打撈回收和大塊樣品的採集等等。」陳春亮告訴記者。

  控制台是「海馬」號的指揮中心,記者在控制台上可以通過屏幕實時看到「海馬」號拍攝到的畫面。工程師所坐的兩張座椅上,有手柄和按鍵,另外有一個金屬箱有搖桿和多個按鈕。「我們在遠洋工作時,這幾塊屏幕會實時顯示着不同水下攝像頭的拍攝畫面,包括『海馬』號下潛的情況。整個海馬號會帶8到10個攝像頭,因此我們也需要分多個大屏幕實時監控『海馬』號海底的整體情況。」

  用鏡頭觀察海底 用機械臂取樣本

  陳春亮用一個生動的比喻稱,「海洋地質六號」船載聲學設備和「海馬」號在遠洋的工作,就像是給海底「做CT(電腦斷層掃描)」、「取標本」。陳春亮介紹,「『海馬』就像醫生的『內窺鏡』和『活檢鉗』,我們用鏡頭觀察海底的情況,用鑽機或者機械臂取出樣本。帶到船上之後,有科學團隊會對採樣的樣品做分析測試,可以通過這些取出的樣本,分析出這片區域的環境情況和資源品位。」

  記者從國家自然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專家組辦公室公開的資料了解到,截至2024年,「共享航次計劃」已累計資助來自全國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共180多船次的海上調查,完成超過155個科學考察航次項目。10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也即將首次組織實施該計劃下的重大科學問題科考航次,利用「海馬」號等自主研發的高科技裝備到南海進行多學科綜合調查,重點開展海洋地質災害方面的理論研究。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這一群為國家調查海洋資源家底的一線工作者們時刻把初心使命牢記心中,更是見證了這些年海洋科考工作取得的長足進步。「在這個航次出海前,船上特別舉行了一次升國旗儀式,看到國旗在『海洋地質六號』上冉冉升起,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作為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者,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我期望可以立足自己的工作,為國家海洋事業做出更大貢獻。」陳春亮的這份愛國熱情和工作精神也正體現在這幾千個日夜的海上工作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