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跨界粵劇不是夢
送龍迎蛇之際,沙田大會堂上演由戲劇大家毛俊輝與團隊精心製作的新編舞台創作,將德國劇作家作品改編為抗戰主題,以現代戲劇、傳統粵劇形式交叉述說現實與夢幻,配以現場中西樂器在樂池中緊貼劇情的音符,一部創意盎然的跨界作品由此誕生。
正如毛Sir一月十八日首演當晚在台上與觀眾分享,《阿茜的誇啦啦救國夢》源於一九八六年在剛剛落成的香港演藝學院,首次舉辦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節,迎來兩岸三地專家學者出席。當時演出的改編話劇之一正是《阿茜的救國夢》。這次以「戲劇戲曲、跨界創作」重新創編,通過抗戰柳州市一客棧女工阿茜及她的四個救國夢,成為全劇四幕的發展主脈絡。值得一提的是,劇名英文名稱把「救國」譯為「救世」,讓全劇意義更為廣泛。
劇本故事性強、各人物性格鮮明固然吸引,但神來之筆在於引入粵劇元素,也就是布萊希特所提出的「異化作用」,為故事注入一層無限的想像空間,也就是女主角的四個救國夢:由一位嚴重缺乏自信無名草根女工,幻想成為巾幗楊門女將楊排風,拚死救國但枉受冤獄(見附圖),與無能宋帝、賣國奸臣等形成強烈對照的同時,也從時間、空間對比現實抗戰的艱險和無奈。這雙重對比在全劇不斷轉移、進出。佩服台前各演員「變身」的本事,也佩服台後支援團隊的高效。
音樂方面,由江駿傑作、編曲配合劇情之餘,也在關鍵點呈現戲劇張力。印象最深是第三幕從夢幻回到現實世界的一段大提琴獨奏,配合宋帝轉為宋市長道出無奈:「如此危機關頭,有誰願意問自己的良心?……不要做夢了。」也為第四幕阿茜明白救國不是夢鋪路:「終找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