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夜幕掩護下,中國人民志願軍6個軍共18個師,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和集安等處奔赴前線。渡江行動從黃昏開始,到第二天淩晨4點結束。
一位宣傳隊員曾回憶,到了江邊,大家都去河里捧水喝,“這是壯行酒,很快就要告別祖國”。
(一)
告別祖國,為的是保家衛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橫加幹涉、全面介入。不僅如此,其第七艦隊駛入高雄、基隆,在台灣海峽耀武揚威;其空軍飛機先後5次侵入中國領空,公然轟炸我國東北邊境城市安東等,擊傷火車司機、機場工作人員和居民21人,打死機場人員3人。
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戰火燒到家門口,躲是不現實的。但入朝作戰,並不是一個輕松的決策。
彼時的中國,剛剛結束綿延戰火,一窮二白、百廢待興,非常需要和平安定的環境。而美國,已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數據顯示:195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2848億美元,鋼產量8772萬噸,而中國鋼產量僅60萬噸,工農業生產總值僅100億美元。
渴望太平與發展的中國人民當然不願戰。但某些國家的堅船利炮,打碎了幻想空間,讓更多人正視事實。
“如果要我寫出和平建設的理由,可以寫出百條千條,但這百條千條的理由不能敵住六個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某種程度上,抗美援朝是形勢所迫,不僅是出於支持朝鮮的道義考量,也是為切身安危長遠考慮。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二)
“制空權”理論認為:飛機在戰爭舞台上的出現,將徹底改變以往戰爭的面貌,空中戰場是決定性戰場。據統計,朝鮮戰爭爆發初期,美國及其盟國投入了強大的空中力量,各型作戰飛機1200余架,而當時中國空軍作戰飛機還不足200架。
陸地戰場也不容樂觀。美國擁有原子彈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門類齊全、數量充足,而戰爭初期的我國,基本上只能用“小米加步槍”來形容。武器裝備如此懸殊,這場仗究竟要怎麽打?
“夫戰,勇氣也。”與強敵抗衡,是物質的角力,也是意志的比拼、精神的對壘。對“武裝到牙齒”的敵人,置身異國他鄉的志願軍戰士們,打出了新生共和國的國威,打出了人民軍隊的軍威——
從雲山接觸、首戰即勝,打破“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到二次戰役、扭轉戰局,讓“感恩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的狂言成為泡影;再到第五次戰役決勝、粉碎“聯合國軍”建立新防線的計劃……經過2年零9個月的激戰,那個不可一世的世界霸主,最終不得不第一次“在沒有得到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
中國何以能勝?西方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而他們,恰恰忽視了保家衛國、舍生忘死這一精神上的關鍵變量。
長津湖水門橋,溫度低至零下54攝氏度,戰士們伏守在冰雪之中無一人後退,以戰鬥之姿永遠停留在朝鮮最冷的冬天;三所里急行軍,戰士們14小時狂奔72.5公里的山路,疲憊不堪之時迎敵仍誓死不退,創下世界步兵行軍速度的天花板;上甘嶺山頭,面對“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中國軍人以血肉之軀築起堅強堡壘,“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舍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
武器裝備、人員數量、後勤補給等皆可測算,但不畏犧牲、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概難以估量。正是那些最可愛的人,靠著“炒面加步槍”,趕跑了美帝野心狼。
(三)
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彭德懷同志留下了那句擲地有聲的名言: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覆返了。
這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豪邁宣言,也是由無數犧牲與奉獻鑄就的自信底氣。此戰之後,世界上再沒有人認為這樣一支“農民軍隊”是可以不放在眼里的力量。世界上再也沒有國家會錯誤地認為,這個初生的人民共和國,是可以肆意挑釁的。
以劣勝優,以弱勝強,抗美援朝早已超越一次非同尋常的軍事行動,而成為已經站起來的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全面展示。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從來不會主動挑起戰爭,但我們一定有決心、有實力挫敗任何挑釁進攻。這場“不可能實現的勝利”正告世界,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無實力而乞和平,則和平危;有實力而衛和平,則和平存。和平與戰爭的辯證法,過去如此,今天亦然。
盡管進入到21世紀,世界依舊波譎雲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陰霾從未散去,國際鬥爭依然充滿著叢林法則的殘酷底色,局部地區仍然籠罩在戰火之中。看看那些深陷戰火的國度,看看那些發展進程被迫中斷的國度,便會更加懂得,抗美援朝究竟帶給我們什麽。此時此刻,那些“抗美援朝值不值、該不該”的所謂討論,何其謬誤、何其蒼白。
(四)
今天的中國已走過千山萬水,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和平安定從何而來。
“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吃了三代人的苦。”“未見其面,卻受其恩。”“去是少年身,歸來甲子魂”。每每提及抗美援朝,總會牽動輿論場上的濃烈情緒。英雄們為家國永安拋頭灑血;而今天的我們,應當做些什麽,又能夠做些什麽?
穿越光陰,我們在深情地追憶英雄。一封封浸透著歲月滄桑的戰地家書,一件件沾滿硝煙炮火的戰地物品,一部部將戰爭場面“具象化”的影片,一段段被時光掩埋的英雄故事……透過依舊鮮活的細節,盡可能捕捉那個時代的氣息,感悟“最可愛的人”。
忠魂不滅,我們鄭重地迎接烈士回家。讓無名者有名、讓英烈們歸根。近年來,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分批由專機護送回國安葬,轟鳴的戰機、接風的水門、真摯的感懷,無不表達著國人對英魂的深情祭奠。
豐碑永存,精神不朽。“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話雖淺白,道理過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論艱難,論困苦,今人遭遇有多少能與當年相比?追思英雄,發揚壯大他們的精神,我們便有戰勝困難、決戰決勝的不竭動力。
(五)
光陰荏苒,今天的中國,行至中華民族偉大覆興的關鍵一程,發展任務與風險挑戰都擺在眼前。
我們走出的這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戳破了某些國家一直以來構建的神話。某些人虛幻的優越感被不斷戳破,陳舊的零和思維卻依然故我。放眼望去,針對中國的“捧殺”“棒殺”,“貿易大棒”“科技壁壘”,以及“香港牌”、“台灣牌”等等,為的皆是擾亂中國的發展節奏,打斷中國的覆興進程。
試想,積貧積弱之時、國家初創之時中國皆沒有退步,今時今日,又豈會被威脅挑釁、打壓圍堵嚇退?
關關難過關關過,胸懷夢想的遠征,何懼千山萬水、何畏千難萬險。直面外部挑戰的逆風逆水,跨越不進則退的發展關隘,需要吾輩自強。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有幸參與民族覆興的關鍵一程,必要全力以赴。
(六)
高山蒼蒼,歲月奔流,是光陰的故事,也是光明的故事。
在遼寧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內,烈士紀念廣場上有一面由138塊黑金沙花崗巖組成的烈士英名墻,鐫刻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的197000多名英雄兒女的英名。
他們的青春熱血,他們的美好希冀,在今人的幸福生活中有了最清晰的回響。
為家國犧牲者,不可使之遺忘於歷史。為未來奔走者,不可使其精神消散。
泱泱華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中國一定有個可讚美的光明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