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港澳新闻 致力保育自然生态

致力保育自然生态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撰文表示,北大屿海岸公园11月成立,红花岭郊野公园和塱原自然生态公园同月相继开幕,保育自然生态的成果得来不易。政府也正积极推进在北部都会区设立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

 

以下是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11月10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

 

国庆75周年的2024年11月,是香港自然生态保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月份:全港最大的北大屿海岸公园在11月1日成立;跟着香港第25个郊野公园红花岭郊野公园在11月2日开幕;然后塱原自然生态公园在11月9日开幕,体现了政府多年来致力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的阶段性成果。

 

北大屿海岸公园面积约2,400公顷,是香港第八个,也是面积最大的海岸公园。本港八个海岸公园和一个海岸保护区令受保护的海洋栖息地面积增加至超过8,500公顷。海岸公园与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香港的沙洲及龙鼓洲海岸公园和大小磨刀海岸公园相连,形成一个横跨内地和香港水域的海洋保护区网络。透过积极发挥协同效应,我们可更有效地保育生活在粤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群落和北大屿水域的海洋环境及生态系统。

 

政府一直致力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香港海域的面积虽然只占全国海洋面积不足0.1%,却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海洋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香港海域孕育约6,000种海洋生物,当中包括中华白海豚、江豚、马蹄蟹和石珊瑚等。

 

说起石珊瑚,你可能不相信,香港石珊瑚的种类多达80多种,竟然较整个加勒比海的总和还要多!珊瑚群落是生产力很高的生态系统,很多海洋动植物亦赖以为生。近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结果都显示整体珊瑚健康状况良好,物种多样性亦维持于高水平。

 

除海洋生态外,香港的自然环境亦孕育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喜欢生态旅游的朋友,对于我们今年迎来第25个郊野公园一定欣喜万分。红花岭郊野公园位于新界东北边陲的沙头角,占地约530公顷,因春季时红杜鹃花开遍山而得名。山上常有小型鸟类出没,故红花岭的英文地名是Robin’s Nest(知更鸟巢)。

 

由于位处边境,红花岭的自然生境受干扰相对较少,动植物种丰富多样,包括不少具保育价值的物种。连绵的山岭及纵横交错的天然溪涧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各式各样的栖息地,部分红花岭郊野公园范围位于昔日边境禁区内,保存不少战时遗迹,其中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莲麻坑铅矿洞,更是香港最重要的蝙蝠群居地之一,加上已列为二级历史建筑的麦景陶碉堡,这些文物古迹资源,让市民及访客在愉快郊游时,亦可深入了解香港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

 

红花岭另一大特色是在地理位置上和深圳梧桐山一脉相连,形成连接两地的红花岭—梧桐山生态廊道,有助港深两地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整个郊野公园地势山峦起伏,由次生林、灌木及高地草原组成,展现具有高景观价值的宜人景色。

 

香港占地不广,面积只有约1,110平方公里,但却有约40%土地为受保护的郊野公园和特别地区,亦有《拉姆萨尔公约》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和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等。地质公园范围内的赤洲更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为香港古生态研究提供新证据,意义重大。本港亦是不少具高保育价值的物种,如大头龟、穿山甲、香港双足蜥及黑脸琵鹭等的栖息地。不只海洋和陆地的物种多元,本港的雀鸟种类亦超过580种,占国家全国总数约三分之一。

 

至于香港的郊野公园,很多都以与市区近在咫尺而闻名,远足路径既有轻松的自然步道,亦有具挑战性的山路,各种路线都能满足不同行山者或游人的需求。郊野公园广受欢迎,从每年吸引约1,200万访客人次可见一斑。

 

至于昨日起向公众开放的塱原自然生态公园,则充分体现了政府的积极保育政策。塱原位处双鱼河及石上河两河之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农民种植水稻和蔬菜的理想地点。因为农耕作业,塱原拥有大片淡水湿地,是水鸟、两栖动物及其他湿地物种的重要觅食、栖息和繁殖地,但随着农业转型,塱原曾经有荒废,生态被破坏的危机。政府在2005年推行自然保育管理协议计划,出资交由一些团体协助保育塱原的生态。计划虽有一定成绩,但因为地权分散,始终不能为塱原带来全面和长远的保育。

 

政府设立塱原自然生态公园来积极保育塱原是一个突破。透过主动将荒废农地和部分旱田复修成湿田、水滋田、浅水池、沼泽等各种湿地生境,并兴建灌溉水道,孕育各类野生动物、便利生态友善模式耕作,塱原自然生态公园不单止更好保育塱原,更可以达致生态保育与农耕相辅相成的目标。

 

生态公园面积约37公顷,分为三个管理区域,分别为占地五公顷的访客区、11公顷的农业区,以及21公顷的生态区。生态公园由昨日起开放予公众,而用作生态友善耕作的农业区已于2022年10月开始租予农户,种植各种蔬果,以维持塱原地区长久以来的农业活动。生态区包括多种湿地生境,有些是由修复荒废农田得来,修复工作为公园内的湿地面积增加了八公顷。

 

我也和大家分享塱原自然生态公园自2019年开始建造以来的保育成果,过去三年极度濒危的黄胸鵐(俗称禾花雀)在塱原的数目增加两倍至约50只;濒危的黑脸琵鹭近三年亦上升数倍至40多只;2021年首次发现黑翅长脚鹬在塱原筑巢,巢的数量亦由首年的五个增加至今年的50多个。此外,首次在香港发现的澳南沙锥是在塱原找到;今年5月渔护署更首次在塱原发现香港蜻蜓新记录的浅色斜痣蜻。

 

无论是北大屿海岸公园、红花岭郊野公园或塱原自然生态公园,他们的保育成果实在得来不易,渔护署会继续积极妥善护理这些生境,令香港的生物多样性持续得以提升。

 

国家一直强调,我们必须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香港,进一步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政府致力保育自然生态,在建设美丽香港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工作,除了本文所述的三个公园外,我们亦正积极推进于北部都会区设立面积比现时香港湿地公园大五倍的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是改革性的新概念,结合保育、康乐旅游和渔农业发展,除了提升后海湾一带生境质素和生物多样性,增加北部都会区的环境容量,亦会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户外生态教育及康乐体验,并促进水产养殖业现代化。

 

在地域上,我们持续深化与内地在生态保育上的合作。渔护署及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今年8月签署了《「深圳梧桐山—香港红花嶺生态廊道」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双方就共同优化跨境生态廊道、提升两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连通性的合作。渔护署亦正与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进行商讨,期望能于明年设立粤港中华白海豚海洋保护区网络平台,加强两地在保护区管理监控、生态监察科研和科普宣传等的交流合作,以更好地保育两地水域内的中华白海豚。

 

我们亦会结合乡村文化特色,推动崭新的深度生态游体验,包括于明年初在印洲塘的村落举办以「声—色—味」为主题的跳岛游活动,提升大众自然保育意识,并创造经济效益,及促进城乡共融。环境及生态局亦正积极更新香港的《生物多样性策略及行动计划》,制订至2035年的完整策略,进一步完善保育本地自然生态的工作,为国家以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18區獻策 精選旅遊熱點吸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