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中國新聞 文化中國行 | 燈月交輝春意“鬧”
公益廣告

文化中國行 | 燈月交輝春意“鬧”

  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熱鬧與歡騰。它既是春節的尾聲,也是節日氛圍的高潮,人們走出家門,賞花燈、猜燈謎、觀戲曲、舞龍舞獅……街頭巷尾張燈結彩,鑼鼓喧天,處處洋溢着喜慶與活力。在這場全民參與的節日盛宴中,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交相輝映,共同譜寫出一曲熱鬧非凡的春之樂章。

  非遺+科技,多彩花燈鬧元宵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作爲元宵節的“保留項目”,賞花燈的傳統習俗已從東漢時期延續至今,千年賞燈習俗不僅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在現代審美與科技創新的加持下煥發出新光彩。“花燈還能被制作成‘小魯班’的造型,簡直太酷了!”在北京園博園内,來自北京通州區的遊客曹文正興奮地向記者介紹眼前造型呆萌的花燈。環顧四周,不僅有熱門遊戲人物的形象,還有戴眼鏡的熊貓、賽博朋克風格的戲曲臉譜,以及手拿錢币的财神等區别于傳統的燈籠和花燈造型,都引得遊客們紛紛拍照打卡。“今年這場燈會大部分内容源自北京本土文化,比如‘北京中軸線’,同時爲了滿足年輕人的審美需求,我們還打造了很多時尚燈組,例如《賽博北京》。”京彩嘉年華運營策劃主管王雪說。

  過去,民間藝人匠心獨運,以竹篾爲骨、彩紙爲裳,繪就一幅幅民俗風情畫,溫暖了無數個團圓之夜;如今,科技這顆“燈芯”讓元宵節的花燈亮出更奪目的光彩。

  自貢花燈,素有“天下第一燈”的美譽,元宵節前夕,在四川自貢市彩燈大世界裏,一組“青城雙蛇”花燈成爲全場的焦點。“白娘子”和“小青”深情對望着,白皙的皮膚、靈動的雙眼,還有絢麗的鮮花發飾,細膩的制作技藝使得花燈“活了起來”。“快看‘白蛇’的眼睛在動!她頭上的花朵也能開合。”LED燈、3D投影、智能控制等科技元素的融入,讓花燈實現動态效果,增強與遊客的互動性。

  戲曲+文旅,梨園注入新活力 

  除了賞花燈、逛燈會,看戲曲也是元宵節不可或缺的重頭戲。

  “不管在幹啥,每年這一場戲是不能錯過的。”在山西昔陽縣,正月十四起戲,連唱三天,既是一項曆久彌新的“老傳統”,也是這座小城中年味兒最濃的重要節目。“我雖然不太懂戲,但在人群中,一起走着去看戲,心裏就覺得滾燙燙的。”攝影師梅林用鏡頭定格了家鄉人潮如織、熱鬧非凡的“趕場看戲”場景。在社交平台上,她用“儀式感拉滿”來形容山西人對晉劇的熱情。 

  “屈曲随人匹練斜,春燈影裏動金蛇。”自古以來,戲曲便與歲時節令緊密相連。從漢代百戲到唐宋雜劇,從元明傳奇到清代地方戲,戲曲始終伴随着節日裏人們的歡歌笑語。元宵節的戲曲表演更是洋溢着喜慶與歡樂。黃梅戲《夫妻觀燈》、秦腔《蘇蕙觀燈》、淮劇《楊排風觀燈》等經典的“報燈名”曲目,與華彩璀璨的燈會相映成趣,共同編織出一幅幅節日的絢麗畫卷。

  “李二嫂我正月十五買元宵哇!”在河南衛視播出的《元宵奇妙遊》節目中,豫劇演員張曉英的一聲吆喝,将豫劇與搖滾混搭,唱出了傳統戲曲在新時代的活力。“老傳統戲曲唱腔,又加一點時尚的‘搖滾式’音樂,怪歡快的,很多年輕人喜歡。”張曉英說,“這是一種傳承、一種感染,讓他們先産生興趣,然後慢慢喜歡上戲曲。”

  山東青島市琅琊古城裏玉壺光轉,彩燈如晝,美不勝收。演員們身着華麗的彩衣,在燈光的映襯下傾情演繹,如夢如幻,令人陶醉。一場以“非遺+戲曲”爲核心的遊園賞戲元宵晚會爲人們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傳統戲曲文化如同元宵節的燈火,雖然曆經歲月變遷,卻依然璀璨奪目。在現代數字技術和創新理念的推動下,傳統戲曲“百花齊放”的勝景早已突破了方寸舞台,唱響生生不息的時代新聲。

  文化+創意,文旅解鎖新玩法 

  古街古巷煥然一新,名勝景區點亮創意花燈,各地深挖文化寶藏,精心打造視聽盛宴,爲群衆送上一場場充滿奇幻與溫情的元宵之旅。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南京秦淮燈會素有“秦淮燈彩甲天下”的美譽。漫步白鹭洲公園,欣賞“靈蛇共白鹭・入畫六百年”的一步一景,仿佛穿越進《上元燈彩圖》畫卷之中,親身體驗600多年前上元節金陵城的熙熙攘攘與彩燈閃爍。

  大飽眼福的同時,各色美食也令人流連忘返。來自武漢的大學生莎莎一邊捧着軟糯香甜的梅花糕,一邊欣賞沿岸的各式花燈。“這裏好吃的太多了!我吃了鴨血粉絲湯、桂花糖芋苗,但還是意猶未盡。”

  “上塔棚,下塔棚,開黃花,結青龍。”伴着遊客們的陣陣歡呼聲,一場别開生面的猜燈謎活動在西安大唐西市古玩城熱鬧上演。古色古香的八坊二層戲樓前,一盞盞紅燈籠高高懸挂,燈謎卡片在微風中輕輕搖曳。遊客們穿梭其間,或獨自思索,或熱烈讨論,現場洋溢着濃厚的節日氛圍。一位小朋友興奮地拉着家長的手,指着謎題大喊:“我知道答案!是絲瓜!”答對的遊客們拿着燈謎券,滿心歡喜地去兌換精美小禮品,歡笑聲、讨論聲交織在一起。 

  正月十二,福州市馬尾區琅岐紅光湖公園内,“兩馬同春鬧元宵”活動正在舉行。湖面上,一組眉眼低垂、衣着華麗的女性形象燈群吸引了衆多遊客駐足觀賞。“這是媽祖,是漁民的保護神。”從廈門來的大學生小程向記者介紹道。她每年春節後都會和家人來福州旅遊,今年更是感受到别樣的節日氛圍。“今年春節申遺成功,感覺元宵節花燈比去年又有不少創新。”她興奮地說。數百組燈組巧妙融合了福建海洋文化和“兩馬”民俗文化,将八閩大地上曆代先賢搏擊大海的勇氣與夢想娓娓道來,讓遊客在欣賞絢麗花燈的同時,也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

  品美食、猜燈謎、賞花燈……元宵佳節,不僅是一場燈與火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與情感的深度交融。在文化的創新演繹中,以節爲媒,繪就出一幅幅生動的文旅新畫卷。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陳銀銀 見習記者 蔣若晴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