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日前在經濟日報刊文,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了我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規律性認識》。文章指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的戰略謀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論述,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分析框架,結合中國經濟發展最新實踐,深刻總結了自主和開放、發展和安全、國內經濟循環和國際經濟循環的辯證關係,強調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為大國經濟自立自主、開放合作提供了發展範式,為我國經濟現代化提供了科學路徑,是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原創性成果。
必須抓住暢通經濟循環這個關鍵
構建新發展格局,順應我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關係調整的客觀要求,着眼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強調強大、韌性、可靠的國內大循環是我國發展的根基和命脈所在,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立足國內、依託國內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着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展,充分挖掘內需潛力,進一步發揮消費基礎作用和投資關鍵作用,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構建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
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經濟循環理論為分析框架,提出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強調要優化完善分配制度,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適應人民群眾需求變化;主張必須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協調配合,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等。
必須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構建新發展格局,立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經濟發展必然跨越國界、各經濟體共同形成世界市場的分析框架,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對標高標準國際貿易和投資通行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的話語權;主張中國開放的大門將進一步敞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促進實現互利共贏,推動世界經濟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邁進。
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刻揭示了大國由大變強,根本是要實現高水平發展上的獨立自主、自立自強,夯實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只有具備了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的能力和底氣,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這科學回答了「為什麼要自立自強」「如何實現自立自強」等重大問題,為我們堅定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的戰略自信,夯實根基、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以國內大循環的可靠性應對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為確保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指明了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