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鯨屍昨午已在漁護署海岸公園石壁管理站進行解剖,未發現船隻等造成的重大傷痕。
一條疑是罕見的「朗氏印太喙鯨」,上周六(11月30日)晚上在大澳南面石仔埗街對開水域擱淺,雖經各方連夜努力救援,惜鯨魚身體狀況非常虛弱,最終於昨日(1日)凌晨傷重不治。鯨屍昨午已在漁護署海岸公園石壁管理站進行解剖,未發現船隻等造成的重大傷痕,但發現其消化系統內有大型帆布袋,死因需要進一步分析。
有專家估計鯨魚本身受疾病纏身,誤闖香港近岸直至晚上情況惡化;亦有專家建議擴大「海洋保護區」的水域範圍,以及訂立關於發現鯨豚擱淺時的應對方法的清晰指引等。
未發現受船隻撞擊傷痕
漁護署昨晚交代擱淺鯨魚跟進工作表示,經初步評估該鯨魚應該屬喙鯨科(Ziphiidae),品種待確認,體長約6至7米,性別為雄性。由於該條鯨魚的身體狀況非常虛弱,最終在診斷期間不幸死亡。解剖期間,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獸醫團隊未有發現鯨魚身上有被螺旋槳傷害或曾受船隻猛烈撞擊的痕跡。但獸醫在鯨魚身上發現有一些表面傷痕,可能因鯨魚曾擱淺於淺水區域而造成。獸醫亦發現在鯨魚的消化系統內有一個尺寸為88×52厘米的大型帆布袋,但鯨魚最終死因需要進一步分析。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表示,估計涉事鯨魚因誤食帆布袋等異物,致難以再進食,慢慢出現營養不良,身體虛弱,而誤入香港水域並擱淺。由於解剖分析仍在進行,鯨魚品種資料稍後公布。
漁護署續指,鯨魚並不是在香港水域棲息的物種,牠們進入香港水域很可能本身已出現特殊情況,例如健康出現問題及迷失方向等。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亦表示,鯨魚擱淺當日日間,曾經在香港水域發現牠,形容當時牠狀況正常,未發現身上有致命傷痕,估計鯨魚本身受疾病纏身,導致其導航出錯,誤闖香港近岸,直至晚上情況惡化。據了解,朗氏印太喙鯨於全球較為罕見,行跡神秘。
今次事件發生於周六晚上7時許,有大澳居民發現該條鯨魚在大澳南面石仔埗街對開水域擱淺,街坊、漁民、警方、漁護署及香港海洋公園人員連夜展開救援行動,漁護署亦首次啟動了「香港水域內發現非本地棲息鯨豚動物的應變計劃」。大公報記者在現場直擊鯨魚大量流血染紅水面,街坊用帆布袋兜住鯨魚魚身,避免牠再被泥石擦傷,再由船隻拖回海中心,獸醫為鯨魚打針保命等,惜最終傷重不治。
學者促擴大海洋保護區範圍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副會長麥希汶向大公報記者表示,填海工程、近岸工程等人類活動都足以對鯨豚的生存環境造成傷害,香港被列為「海洋保護區」的水域範圍只佔全港水域面積的約4%,遠低於國際社會30%的目標,在香港的水域生活的鯨豚動物(尤其是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生存及繁衍環境仍面臨不少威脅。希望政府採取更多措施,例如擴大「海洋保護區」的範圍、訂立關於發現鯨豚擱淺時的應對方法的清晰指引等,以保護鯨豚等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
計及今次事件,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今年發現38宗鯨豚擱淺。為人印象深刻的是去年7月一條布氏鯨闖入西貢海域,最終被螺旋槳擊中身亡,其死因調查報告已於今年年中出爐。政府因應事件檢討法例,提出三項建議。包括劃定「臨時海洋限制區」;為現行只屬指引的《觀豚活動守則》賦予法定地位;探討禁止觀鯨的可行性。目前建議處於研究階段,暫未有立法及落實的時間表。
漁護署再次呼籲,市民不要騷擾擱淺的鯨魚及乘船出海觀看鯨魚。如發現鯨魚出沒時或鯨魚擱淺,請立即通知漁護署及必須與鯨魚保持距離,切勿接近騷擾鯨魚,及留意個人安全,以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