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赫爾辛基頌歌中央圖書館。
牛津詞典近日將「Brain Rot」評為二○二四年度詞彙,這一結果引發了全球性的關注和討論。
「Brain Rot」直譯為「腦腐」,用於形容人們因長時間接觸低質量信息而導致思維能力下降的一種狀態。這不僅反映了現代人對數字化生活的深刻焦慮,也道出了網絡時代碎片化內容對人類認知能力的侵蝕。
當下,一條標題黨文章、一段短視頻,甚至是一句精心剪輯的名言,都可能在幾分鐘內吸引數百萬次點擊。這些內容雖然能帶來短暫的娛樂與刺激,但多數缺乏價值,甚至夾雜着不實信息。如此環境下,注意力早已成為稀缺資源,人們習慣於被動接受信息而非主動尋求真相。長期接觸此類低質信息,會使人的專注力下降、思維能力退化,甚至影響到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力。這正是「Brain Rot」所描述的核心現象。
低質內容的氾濫不僅侵蝕個人思維,還對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文化生態造成了直接影響。一方面,它加劇了快餐文化和浮躁心態,人們越來越難以靜心閱讀一本書或深入探討一個複雜的議題;另一方面,低質內容的病毒式傳播,使謠言、極端言論等負面信息更易擴散,造成社會分裂和誤解。
在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主動抵制低質內容,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至關重要。首先得學會分辨信息來源,避免被情緒化的標題和短期刺激所迷惑。其次,像兒時一樣,培養回深度閱讀的習慣,多接觸權威來源的內容。要和自己說:「信息的選擇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抵制「Brain Rot」,不僅是對自身精神世界的保護,更是對網絡時代下信息文化的積極塑造。與讀者共勉,以此為契機,為自己打造一片高質量的信息「淨土」,拒絕「腦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