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2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與烏克蘭已「非常接近」達成礦產協議。前一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稱,他與來訪的美國政府烏克蘭和俄羅斯問題特使凱洛格的會談「富有成效」,「烏克蘭已準備好與美國總統就投資和安全問題達成一項強有力的、真正有用的協議。我們已提出實現這一目標最快、最具建設性的方法。」
數日來,澤連斯基與特朗普唇槍舌劍,爭得面紅耳赤,導火索是2月18日美國撇開烏克蘭和歐洲與俄羅斯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直接會晤,雙方就修復美俄外交關係、敲定結束俄烏衝突方案、探索衝突結束後美俄地緣政治和經濟合作,以及確保以富有成效的方式推進相關過程等四項原則達成初步共識。
這是俄烏衝突爆發後美俄首次就此進行外交談判。俄方對這次互動感到滿意。總統助理烏沙科夫表示,雙方就所有議題進行了嚴肅對話,並同意「考慮對方的利益」。儘管現在還「很難說」俄美的立場「越來越接近」,但兩國確實進行了討論。談得「不錯」。
俄方談判代表基里爾·德米特里耶夫告訴路透社,現在談論妥協還為時過早,但雙方開始互相傾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還討論了包括全球能源價格在內的兩國未來經濟合作。
俄方評價積極並不意外。上任不到一個月,美國新當家的就給莫斯科送上了一份「大禮」,不但與普京通話聊了90分鐘,還公開排除了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可能性,直言基輔想要收復所有失地「不現實」,被批談判未啟就亮出了底牌,提前對俄作出「重大讓步」。緊接着,兩國代表又在沙特直接開談。克里姆林宮怎能不喜出望外。
另一方面,美方同樣表示謹慎樂觀。國務卿盧比奧稱,所有俄烏衝突相關方都必須接受衝突結束解決方案。這次在利雅得與俄羅斯官員會晤,是漫長而艱難旅程的第一步,目標是公正、持久地結束俄烏衝突。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表示,「一次通話加上一次會談,不足以建立持久的和平。我們必須採取行動。今天我們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也許是認識到了要終結這場打了三年之久的戰爭不會一帆風順,美方已不再誇海口稱「24小時」就能結束俄烏衝突。為了緩和烏克蘭和歐洲盟友的不滿,2月16日,盧比奧安撫稱,「如果這是真正的談判,烏克蘭必須參與其中,因為他們是遭到攻擊的國家。歐洲也必須參與其中,因為他們對俄羅斯實施了制裁」,但「我們現在還沒有走到那一步。」
儘管如此,對美方偏向俄羅斯的一連串操作,烏克蘭氣難平。2月17日,澤連斯基警告,事先對美俄即將舉行的會談「一無所知」。作為主權國家,沒有參與,烏克蘭絕不可能接受任何「代表我們達成的協議」。
早先,澤連斯基在慕安會期間接受德國電視一台採訪時稱,美國與俄羅斯會談是想「取悅普京」。特朗普對克里姆林宮的和緩言論意在快速成功,但他們想要的「簡單停火」算不上「成功」。烏克蘭要求收復所有被佔領土,「不會為了獲得掌聲什麼字都簽」。
2月18日,澤連斯基訪問土耳其途中再度開腔,「俄美沙特會談讓我們感到吃驚」。「談判不應背着我們進行」。烏克蘭渴望和平,希望衝突結束,但應建立在美國、歐盟、土耳其等國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的基礎之上。
特朗普對澤連斯基「出言不遜」大光其火,連續發聲敲打,包括將俄烏衝突的起因、遲遲沒有結束,以及未能達成停火協議統統歸咎於澤連斯基無能,並渲染澤連斯基的民意支持率只有4%,甚至毫不掩飾地說,「難道烏克蘭人民不會想說,我們已很久沒有舉行選舉了。這並不是俄羅斯獨有的看法,這也是我和許多國家共有的觀點。」
顯然,這是施壓烏克蘭舉行因戒嚴令被耽擱的大選,似在呼應普京對澤連斯基代表烏克蘭簽署和平協議合法性的質疑。此言一出,即遭澤連斯基反嗆。他批評特朗普「不幸地生活在虛假資訊空間裡」。「如果有什麼人此時想換掉我,不會奏效」。
特朗普暴跳如雷,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澤連斯基說服美國花費3500億美元,捲入一場無法獲勝、本就沒必要開始的戰爭」,稱這場戰爭對歐洲比對美國更重要,但美國花的錢竟比歐多出2000億美元。他還將澤連斯基說成是「一個不舉行選舉的獨裁者」,唯一擅長的是「像拉小提琴一樣」把美國玩弄於股掌之上,並警告他「最好盡快行動,否則他的國家將不復存在」。
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接受英國《每日郵報》採訪時稱,通過媒體詆毀美國總統以期改變他的想法是「和本屆政府打交道的一種災難性的方式」。烏克蘭人會有自己的觀點,但表達方式應與美國外交官私下討論。公開批評不會讓特朗普改變主意,效果適得其反。特朗普推動俄烏停火依據的並非所謂俄羅斯虛假信息,而是出於地緣政治考慮。澤連斯基應該感恩,沒有美援,烏克蘭早完了。
萬斯的話「詞糙理不糙」。過去三年,烏克蘭靠美國「輸氧」才得以力拒強敵是不爭的事實。基輔也承認,歐洲難以取代美國。如果特朗普撤回軍援,烏克蘭「只能堅持六個月」。在此國破家亡之際,如何說服特朗普在談判中更多考慮烏克蘭利益對澤連斯基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毫無疑問,美烏在簽署礦產協議方面打破僵局無疑給有些緊張的兩國關係增添了些許暖色。2月12日,美國財長貝森特訪烏施壓澤連斯基簽字同意對美開放礦產資源開採權。儘管這一想法源自澤連斯基,但他沒有輕易落筆,拿了美國一把,這既有經濟因素,更有戰略考量。
不能排除,特朗普炮轟澤連斯基正是在施壓後者盡早以有利於美國的方式簽署礦產協議。隨着協議的成功簽署,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關係料將有所緩和。無論如何,美烏在烏克蘭危機上仍有共同需求,向俄羅斯一邊倒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何況,解決烏克蘭危機本身也需要美烏歐有效合作。
眼下,不僅烏克蘭,而且歐洲許多國家都擔心俄羅斯停戰只是權宜之計,將來很可能重啟戰火,後患無窮。和平協議達成後如何確保烏克蘭,乃至歐洲長治久安是關鍵。然而,俄方立場仍顯強勢,不僅明確反對任何形式的北約軍隊進入烏克蘭,而且還提出,僅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是不夠的,北約必須正式放棄在2008年向烏克蘭作出的入約承諾。
看來,談判能否修成正果還要看烏克蘭危機各利益攸關方能否在核心利益上作出妥協。美國財長貝森特已暗示,美國準備根據俄羅斯的談判意願加大或減少制裁。這既是橄欖枝,也是一種警告。凱洛格這次訪烏,雙方還就戰場局勢、歸還戰俘,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詳細」對話。關鍵還是要看澤連斯基能否長袖善舞,以礦產協議為抓手爭取「一個公平的結果」,實現利益最大化。如果俄羅斯仍不依不饒,誰敢保證特朗普和普京最終不會掀桌子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