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問題,並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強調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其中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24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去年,中國克服局部地區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產量達到1.413萬億斤、比上年增產了221.8億斤,歷史性邁上1.4萬億斤新台階。在當前國內外環境複雜嚴峻形勢下,糧食豐產豐收,為穩物價、穩民心、穩大局發揮了至關重要作用。
糧食增產再加上糧食市場較疲軟,一些品種價格走低,有聲音認為今年抓糧食的力度是不是可以鬆一鬆。對此,韓文秀強調,中央政策明確糧食生產只能加強,不能放鬆。決不能因為糧食價格一時低迷,就輕言糧食生產已經過關。近年來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多發重發,不確定因素很多,所以必須立足於抗災奪豐收,把安全系數打得更高一些。另一方面,我國糧食需求還在不斷擴大,仍然處於供求緊平衡狀態。
韓文秀介紹,要增強糧食保障能力,需採取多方措施,包括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以及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他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要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同時,要推動實用、好用、管用的農業技術進村入戶、落地生根。擺脫靠天吃飯、實現旱澇保收,關鍵要靠農業基礎設施的現代化。要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方位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提升糧食產能和生產保供的穩定性。
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專家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將為農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推動農業生產向自動化、精準化和智能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