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滿三年。
俄烏局勢近來風雲突變。先是美與俄烏「通氣」,緊接着美俄繞過烏克蘭與歐洲在沙特會談,歐洲則連開緊急會議。消息人士透露,美總統特朗普希望推動俄烏在今年4月20日復活節前實現停火。
自2022年3月俄烏土耳其談判破裂後,和談便一直陷入停滯狀態。最近不斷上升的和談呼聲能否讓俄烏重返談判桌?三年戰事是否有望在今年迎來「大結局」?受訪專家認為,今年俄烏將有望重啟和談,但談判面臨關鍵性分歧,各方協調立場仍需要時間。大概率將從激烈衝突階段轉為「邊打邊談」階段,想要真正實現停火仍有待觀察。
三年戰事無贏家
回顧俄烏三年戰局,2022年互有攻守,2023年僵持不下,2024年俄攻烏守。
膠着的戰事背後是慘重的傷亡與損失。烏總統澤連斯基日前罕見透露,自2022年2月俄烏衝突升級以來,已有超4.6萬名烏軍士兵喪生、約38萬人受傷。另據外媒推測,三年來已有超80萬名俄軍士兵傷亡。
「衝突戰爭沒有贏家。」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丁曉星表示,俄烏各自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巨大。烏克蘭兵員儲備面臨枯竭,國內能源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俄羅斯儘管經濟展現出強勁韌性,挺住了西方制裁,但存在高通脹、盧布匯率不穩、勞動力短缺等諸多問題;歐洲同樣損失不少,既要承受與俄能源脫的後果,還要負擔對烏巨大的財政援助。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張弘還指出,俄烏衝突衝擊全球能源、糧食和金融體系,造成國際秩序的混亂,「去全球化」、「現實主義外交」正在取代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美「甩包袱」,歐心態複雜
從「堅定支持烏克蘭」轉向索要烏礦產資源等的「交易式調停」,其背後反映出美國怎樣的戰略考量?
在張弘看來,美對烏風向轉變與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及戰略收縮有關。丁曉星表示,在特朗普眼中,一切皆是交易,尤其看重眼前利益。因此他上台後急於「甩掉烏克蘭問題的包袱」,無暇顧及對盟友的承諾,包括歐洲安全、對烏援助等。
儘管俄烏衝突發生在歐洲大地,但「被分小孩桌」的歐洲已陷入尷尬境地。丁曉星分析,美俄拋開歐洲率先會談,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認為歐洲「人多嘴雜」,意見不統一,可能談不成,所以乾脆先不讓歐洲參加;二是歐洲曾參與談判的兩份「明斯克協議」都失敗了,美國不願重蹈覆轍;三是因為俄歐關係仍較為敵視,可能是俄羅斯提出先繞開歐洲。
丁曉星指出,烏克蘭問題的根源是歐洲安全問題。歐洲有解決意願但自身能力不足,再加上經濟危機與安全困境,其心態非常複雜。「整體上,歐洲已被深深捲入三年俄烏衝突之中。作為利益攸關方,歐洲實際上應該也必須參與到俄烏和談中去。」
和談有望,但註定艱難
俄烏戰火延燒三年,丁曉星認為,今年局勢有望迎來重要轉折,很有可能從激烈衝突階段轉為「邊打邊談」階段。不過,可能重啟的和談僅僅是第一步,在戰事膠着、各方博弈的背景之下,和平進程將註定艱難、漫長。
丁曉星稱,談判主要面臨三大「硬骨頭」分歧,即領土問題、烏克蘭「入約」與安全保障問題以及戰後安排問題。張弘還表示,俄羅斯不僅希望要解決烏克蘭問題,還要解決西方對俄的戰略擠壓圍堵,但北約、美國等各方立場差異也將加大談判難度。
「沒有烏克蘭的配合,就沒有真正的停火。」張弘說,今年有望重啟和談,但能否實現停火還無法判斷。美俄沙特互動後,下一步應該是美歐、美烏之間要協調立場。「這個過程應該不會很快,真正坐在談判桌前可能要到下半年。至於停不停火、什麼時候停、如何停還得繼續觀察。」
烏克蘭危機牽動國際社會關切。去年,巴西、中國、南非等全球南方國家發起成立「和平之友」小組。中國外長王毅近日指出,儘管各方立場不盡一致,但對話總比對抗好,和談總比打仗好,並支持一切致力於和平的努力,期待各當事方找到能照顧彼此關切、可持續和持久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