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中國新聞 2025年北大光華兩會後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會舉行 學者分享最新洞見
公益廣告

2025年北大光華兩會後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會舉行 學者分享最新洞見

  3月19日,2025年北大光華兩會後經濟形勢和政策分析會在北京大學科技園舉行,10位學者現場分享全國兩會學習感悟,深度分析兩會後經濟形勢。會議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與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聯合舉辦。

  在“議題闆塊1:宏觀經濟與政策協同”方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院長劉俏表示,中國不再是全球經濟的一個“因變量”,而是成爲了一個推動增長的“自變量”。全國兩會對今年工作指出的方向,與去年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一同重構了宏觀政策範式,爲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顔色分析,展望2025年,我國宏觀經濟仍需增量政策提振。首先,宏觀政策應加大創新力度,以應對當前經濟面臨的挑戰。其次,财政政策應加快落地節奏、持續用力,确保政策的有效實施,爲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持。最後,貨币政策也應切實解決當前實際利率居高不下的問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唐遙認爲,在中國内循環基礎不斷夯實的形勢下,前瞻性地布局高水平開放,對于中國及世界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意義重大,這要求中國優化國際貿易和投資政策。

  在“議題闆塊2:結構轉型與民生保障”方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表示,近年來中國經濟面臨多重挑戰,包括疫情影響、房地産市場深度調整、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以及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等,是四大短期的負面因素。而爲應對這些困難,我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經濟短期困難得到纾解,經濟逐步企穩回升。而新出台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爲國内需求的擴張提供了強有力的刺激,也爲未來中長期内擁有一個更可持續與更平衡的增長開了好頭。

  北京大學數量經濟與數理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主任龔六堂認爲,今年兩會上提出的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等内容,與近期發布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就是要解決我國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費增長不快、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下降的問題。促進我國居民财産性收入的增長,對我國擴大内需戰略的實施有重要意義。

  圍繞中國勞動力市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仇心誠表示,應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的就業創業渠道,優化高等教育培養計劃以更好地适應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實施彈性延遲退休制度,并努力消除勞動力市場年齡歧視;人口老齡化也催生了新的經濟和就業增長點,可以發展銀發經濟;同時,加強新就業形态勞動者的權益保障。

  “鄉村CEO爲鄉村振興開辟了一條新的人才下鄉渠道和賦能機制。”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周黎安建議,爲了進一步完善鄉村CEO制度、助力鄉村振興,可以進行下述改革嘗試:第一,在國家層面出台鼓勵和引導鄉村CEO發展的政策文件,規範鄉村CEO的培訓、遴選、聘用、考核和監督等制度;第二,推動村支書和村兩委的工作重心從以鄉村治理爲主向治理與經營并重轉變,适當提高鄉村經營、産業發展和村集體經濟增收在村支書績效考核中的權重;第三,轉變鄉村振興支持計劃的重點,從注重資金、項目等物質資本投入逐步轉向注重人力資本培育,以人才培育提升物質資本投入效益。

  在“議題闆塊3:金融改革與創新實踐”方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張峥認爲,近期房地産市場的提振政策,對緩解房地産行業的周期性下行壓力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結構性問題具有固有性和長期性,難以在短期内徹底解決。不能僅僅就風險讨論風險,而應堅持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化解風險。爲此,需要推動财稅體制、地方政府投融資體制、地方政府考核機制以及不動産投融資體制等相關領域的改革,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來化解存量房地産問題和推進債務重組,實現短期舉措與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的有機結合和協調統一。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副主任劉曉蕾表示,今年兩會明确提出了資本市場的改革措施,來促進股市健康穩定發展。而此次資本市場改革的終極目标可以概括爲兩點:一是資本市場要支持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産力;二是資本市場建設要讓投資者共享發展紅利。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助理教授李波認爲,在全球科技競争從“單點突破”轉向“生态主導”的今天,獨角獸企業既是新質生産力的“孵化器”,更是大國戰略的“溫度計”。政府引導基金投資行業與我國獨角獸企業的行業分布在半導體及電子設備、IT、生物技術/醫療健康三大領域形成顯著交集,印證了政策引導與市場選擇的深度協同,熱門行業幾乎成爲各省份政府引導基金投資的“标配”。(經濟日報記者 勾明揚)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514-3979969

郵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時間:周一至周五,10:00-16:00,節假日休息
關注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關注微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