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反走私戰線上,濟南這座内陸城市正書寫着令人矚目的創新篇章。依托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濟南開創性地将反走私工作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打造出了具有标杆意義的綜合治理新模式。
曆史鈎沉:探尋反走私文化基因
“沒想到濟南作爲一座内陸城市,不沿邊不靠海,在深挖反走私傳統曆史文化資源,以新時代的視角和形式講述反走私故事,助力全民反走私意識普遍提升,賦能反走私綜合治理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山東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世界史系主任楊蕾如是評價。
這座城市将豐富的曆史文脈轉化爲強大的治理動能,組織專家團隊深入調研反走私曆史文化,調研範圍覆蓋濟南及黃河流域九省(區)、環渤海地區五省(市)。團隊每到一處,都與當地的海關史專家、地方史志專家、大學文史教授及法治專家進行深入座談交流,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最終形成了近百萬字的寶貴研究成果。《濟南反走私那些事兒》、《黃河流域反走私那些事兒》、《環渤海地區反走私那些事兒》等專著不僅填補了學術空白,更成爲全民普法的重要載體。
跨界融合:構建多元協同創新機制
開展反走私文化研究,人才是關鍵。濟南憑借獨特的沿海與内陸交彙特色、衆多高校科研院所的豐富資源以及專家學者的群英荟萃,成功構建了一支覆蓋面廣、專業水準高的反走私文化研究專家團隊。
團隊中既有來自系統内的中國海關管理幹部學院的資深教授、濟南海關緝私局的專家、經驗豐富的濟南海關專業人員及退休老幹部,還有公安部文聯警事文物專家、文物保護利用中心專家。同時,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财經大學等高校的曆史文化、國際貿易經濟領域的知名教授,以及山東文史、民俗、黨史研究領域的專家也加盟其中,共同組成了一個跨越曆史學、法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的強大團隊。
場景再造:打造沉浸式宣教矩陣
濟南創新表現形式,将文化研究成果以普通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在濟南東方雙語學校清華園校區打造了全國首個校園反走私文化廣場,并創造性地在濟南城市中心打造了一條反走私文化中軸線:在城市“會客廳”――泉城廣場增設了泉城反走私公益AI拍照打印機以及反走私吉祥物“那客”的合影卡通形象;在省府前街上的泉城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裏,反走私文化講座、研讨、宣傳已成常态化開展;緊鄰其旁的是全國道德模範房澤秋領銜的志願服務工作室,爲基層治理注入了更多人文關懷和溫暖;再往北的濟南著名文化旅遊景點――府學文廟裏,濟南反走私曆史文化展廳已經投用,展廳巧妙運用聲光電一體化技術,将反走私曆史文化的波瀾壯闊與扣人心弦,以直觀而生動的方式呈現在觀衆眼前。
尤其是濟南市打私辦組織專業力量拍攝的90期原創短視頻,在中國反走私微信、微博、抖音号、視頻号刊發,讓緝私故事在市民的指尖上“活”了起來。
範式創新:輸出綜合治理“濟南經驗”
濟南在全國走出了一條文化助力反走私綜合治理之路,取得了良好實效。鑒于濟南在反走私曆史文化挖掘及利用等方面的突出表現,全國反走私綜合治理調查研究中心(簡稱“全調中心”)将反走私文化研究基地設在了濟南,并被全國打私辦邀請赴廣西參加全國反走私文化研究經驗交流會,作典型發言。這印證了濟南模式的标杆價值,其獨特的“文化+治理”創新方案不僅在本地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且在全國範圍内也産生了積極的輻射效應。
站在新的起點,濟南市打私辦将繼續依托“全調中心”反走私文化研究基地的平台優勢和人才優勢,在全國打私辦、“全調中心”支持下,在山東省打私辦具體指導下,發動各方資源力量,繼續在更大範圍内組織開展反走私文化研究,打造反走私文化品牌,講好反走私故事,宣揚反走私文化正能量,使反走私意識逐漸成爲城市文化的DNA。(文/劉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