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醫學培訓中,病理課和解剖課是家常便飯,但蒙特利爾大學另辟蹊徑,将正在接受培訓的醫生統統領進美術館。
作爲一門“必修課”,需要通過“繪畫和雕塑”來發現并提高“觀察與溝通的技巧”,以便更好地照顧未來的患者。

蒙大兒科學系教授阿斯帕西亞·卡拉利斯表示,“這樣做并不是去讓醫學學生複習‘史’,而是爲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完整情況’,以及他們可能忽視的‘各種細節’。”
“比如,我們是否應該尋求其他方式來幫助他們,而不僅僅是治療他們的骨折?”

截至目前,已有大約400名蒙大一年級新生參觀過蒙特利爾美術館或位于三河市的Raymond-Lasnier展覽中心。蒙特利爾大學有兩個校區,分别位于蒙特利爾市和三河市(Trois-Rivières)。
在藝術教育者的引導下,醫學學生被要求回答三個問題:這幅作品中發生了什麽?爲什麽這樣說(你看到了什麽)?你還能找到些什麽(這些東西和主題有何關聯)?
在學生分享他們的解讀後,陪同他們的醫生/教授會講解這些關于藝術的讨論是如何應用于醫學的。
教授會從不同學科的多個視角出發,評判不同患者在其眼中的不同狀況,比如物理治療師(PT)會怎麽看,而職業治療師(OT)又會怎麽看。
所有預選的藝術作品均與課堂讨論的主題相關,一般都會涉及“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問題”。
卡拉利斯教授說。”這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如果将藝術品評和正确的醫學答案聯系起來,這個過程就會變得深刻許多。它能讓學生‘找到感覺’,充分了解我們的處理程序。”
蒙特利爾美術館“學習和社區參與部”總監梅拉妮·德韋爾說,學生們常被要求解讀一些“抽象偏寫實”的藝術作品,比如萊昂内爾·菲甯格的《黃色街道 II》。

Raymond-Lasnier展覽中心視覺藝術總監瑪麗-安德烈·萊瓦瑟說,學生們被要求觀察加拿大藝術家約翰·德的一幅作品,該畫作描繪了“電車前熙熙攘攘的人群”。

大衛·特雷梅是蒙特利爾大學醫學系一年級學生,他表示,起初他們都對這一授課方式存在誤解,但很快,他們都認爲這個經曆不同尋常。
他說,這種研讨課對他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很有幫助。
“它确實有助于幫助我們診斷患者的狀況,因爲實際上,教科書中的東西有些過于‘非黑即白’了。”
“那天我在美術館突然就想起了我曾經遇到過的一個病例,該名患者患有膀胱癌,但症狀非常不典型……”
“總而言之,在美術館裏學到的東西讓我們變得更加靈活,更容易想到各種不确定性——‘現實’比教科書多描述複雜得多。”